采云:戏台之上,自有百转千回
采云:戏台之上,自有百转千回
在江南某座古戏楼的后台,采云对镜描眉时总爱哼几句《牡丹亭》的调子。水袖垂落处,铜镜映出半张未上妆的素净面容,与镜框上斑驳的朱漆形成奇妙的呼应。这位被戏迷称作云老板的越剧名伶,用二十年光阴在戏台上织就了一幅流动的工笔画,每个转身都藏着戏文里的悲欢离合。
一、水袖轻扬处,尽是离合悲欢
采云初登台时不过十六岁,在绍兴乡间的草台班子唱《盘夫索夫》。那日春雨绵绵,台下油纸伞连成一片青灰色的海,她却把荣兰的哀怨唱得字字清亮。老班主眯眼听着,突然拍案:这丫头眼角带戏!
十年后在上海逸夫舞台,采云扮的崔莺莺让满场观众屏息。当隔墙花影动的念白出口时,她将团扇半遮面的姿态拿捏得恰到好处,既含少女娇羞,又透出对自由的神往。有老戏迷发现,她改良了传统的水袖动作,在长亭送别时让素白绸缎如流云般盘旋三匝,把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意境演成了看得见的画面。
二、戏箱深处的人生百味
采云的戏箱里常年备着三样物件:苏州绣娘特制的绣鞋,杭州老字号的水粉,还有半块摔碎的铜镜。这面镜子见证过她最狼狈的时刻——某次巡演《红楼梦》,黛玉焚稿时道具屏风意外倾倒,她借着碎镜反光完成转身,反而成就了戏迷口耳相传的镜中葬花绝唱。
在《白蛇传》中,她处理断桥一折别有巧思。当许仙颤抖着手指向白素贞时,采云设计的后退步法既显妖的轻盈,又带人的踉跄。有次谢幕后,九旬高龄的编剧拉着她手说:你把白娘子心里那点人的温度唱出来了。
三、氍毹之上见真章
2019年国家大剧院那场《梁祝》,采云在楼台会唱段中突然失声。乐师们惊惶对视时,见她从容转身,以手指代笔在空气中写下无缘二字。这个即兴的肢体语言后来被编入教材,戏评家称之为无声胜有声的东方表达。
去年重排《陆游与唐婉》,采云坚持要在钗头凤对词时加入现代舞元素。红衣翩跹处,观众仿佛看见沈园墙上墨迹未干的词句正在滴落。有年轻观众在社交媒体留言:原来戏曲不是老古董,是会呼吸的活化石。
如今采云开始带徒弟,练功房里常能听见她念叨:唱戏不是吊嗓子,是把人心里的沟沟坎坎都熨平了。窗外梧桐叶落时,她仍会对着镜子比划某个身段,铜镜里流转的光影,恰似那些年她在戏台上挥洒过的万千风华。戏里春秋长,而属于采云的传奇,仍在每一句拖腔与每一个亮相中续写新的篇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