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的艺术密码:探秘采贞里的民间智慧
田间地头的艺术密码:探秘采贞里的民间智慧
在皖南丘陵起伏的稻田间,每当谷穗低垂的时节,村头老戏台就会传出悠扬的二胡声。村民们搬着竹椅围坐台下,等着看那出传了七代人的《采贞记》。这种扎根乡土的独特戏曲,用稻草扎的戏服、竹片做的头饰,演绎着农人自己的悲欢离合,在皖南地区已传唱两百余年。
一、泥土里长出的戏文
嘉庆年间的大旱让皖南农民陷入绝境,老秀才王守耕目睹乡邻卖儿鬻女的惨状,把十二个真实故事编成戏本。他带着村民用稻草编织戏服,在晒谷场上搭起戏棚。第一出《卖女记》演到田寡妇为救病儿自卖自身时,台下哭成一片,从此这种用农具伴奏、以方言说唱的表演形式在四乡八里流传开来。
老艺人李长顺的戏箱里保存着光绪年间的竹制戏牌,上面刻着采天地正气,贞人间至情的戏班祖训。这些泛黄的戏牌见证着采贞戏的演变:最初只是祭祀田神的仪式歌舞,后来融入黄梅调的元素,到民国时期形成完整的生旦净末丑行当体系。
2015年修缮古戏台时,工人在梁柱夹层发现三本同治年间的工尺谱,记载着《采桑谣》《插秧曲》等失传曲牌。这些用徽墨誊写的乐谱,揭示了采贞戏音乐与当地山歌的血脉联系。
二、草根舞台的生命力
在泾县章渡古镇,83岁的张桂芳还能完整唱出《双换妻》的全本。她年轻时跟着戏班翻山越岭,最远走到鄱阳湖边演出。戏班用扁担挑着行头,每到一村就在祠堂前支起竹竿,挂上蓝印花布就是戏台。观众用稻谷抵戏钱,演到精彩处就往台上扔新摘的莲蓬。
采贞戏的服装道具充满农耕智慧:旦角的水袖是染色的苎麻布,武生的靠旗用竹篾撑起,老生的髯口用马尾编织。伴奏乐器更是别具匠心,稻桶蒙牛皮做成鼓,犁铧片当锣敲,连舂米的石臼都能打出节奏。
这种贴近生活的创作方式让采贞戏始终充满活力。2018年新编现代戏《电商进山》,用传统曲调唱出快递进村的故事,在全县巡演时场场爆满。年轻演员把智能手机道具化用为戏曲程式,创造出视频通话的新表演身段。
三、守护者的传承之路
在绩溪县仁里村,程氏宗祠的戏台梁柱上,还能辨认出道光七年程家班在此连演七日的墨迹。程家第9代传人程明华组建少儿传习班,把语文课里的古诗改编成采贞戏唱段。孩子们用童声演绎《悯农》,让古老戏腔焕发新生。
非遗保护中心专家发现,采贞戏的帮腔形式与敦煌乐谱中的和声标记惊人相似。这种一人主唱、众人接腔的演唱方式,可能保留着唐宋俗乐的遗韵。研究团队用声纹分析技术,成功复原了民国初年的《采茶调》原貌。
每到春分时节,黄田村的戏迷们自发举办对台戏大赛。七旬老农和九零后大学生同台竞演,传统剧目与新编段子交替登场。评委是全村老少,谁获得的稻穗多谁就是优胜者。这种充满泥土气息的擂台,正是民间戏曲生生不息的源泉。
幕落时分,夕阳为古戏台镀上金边。台下观众三三两两散去,哼着戏文走向炊烟升起的村落。采贞戏就像田埂边的野菊花,不需要华丽舞台与精致装扮,只要根须扎进乡土,就能年复一年绽放芬芳。这种来自土地的艺术,正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续写着属于农耕文明的活态史诗。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