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泥里的丑角江湖:看手艺人如何用指尖捏出戏曲百态
彩泥里的丑角江湖:看手艺人如何用指尖捏出戏曲百态
在浙江乐清黄杨木雕传人的工作台上,一团彩泥正在老艺人的指间流转。随着拇指在泥坯上轻轻一捺,眼角便生出两道笑纹;竹签斜斜一挑,鼻梁上顿时隆起个粉白疙瘩。当那顶歪斜的乌纱帽稳稳扣上头顶,彩泥仿佛被注入了灵魂——一个活脱脱的戏曲丑角跃然眼前。
一、泥与戏的千年姻缘
南宋时期的温州瓦子勾栏里,民间艺人用陶土捏制戏文人物作为戏票凭证。这些巴掌大小的泥偶,眉眼间依稀可见滑稽逗趣的神态。在温州博物馆,一尊出土于南宋水井的参军戏泥偶,歪戴幞头、斜吊眉眼,正是后世丑角造型的雏形。
明清时期,彩塑技艺与地方戏曲深度融合。温州瓯剧的小花脸、台州乱弹的三花脸,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丑角形象,通过彩泥匠人的巧手定格成永恒。在永嘉县芙蓉古村,至今保留着泥人祭戏神的习俗,每逢戏班开台,必用新塑的丑角泥像压阵。
二、三分塑形七分传神
要捏出真正的丑角神韵,老艺人讲究三停五眼带滑稽。泥坯未干时就要定好戏相:文丑眼角上挑不能过眉,武丑鼻翼需外扩三分。绍兴彩塑非遗传承人陈师傅演示时,用指甲在泥坯下颌轻轻一划,顿时显出媒婆痣般的喜感。
上色阶段最考验功力。台州路桥的彩泥匠人调色时,会在白颜料里掺入微量朱砂,让丑角的豆腐块脸谱透出活气。给衙役角色上妆时,要用秃笔蘸青金粉扫出胡茬,笔锋走势需与人物性格相符——贪婪师爷的胡须要画得细密蜷曲,憨直差役的须发则要根根分明。
三、方寸之间的嬉笑怒骂
温州朔门街的彩泥作坊里,72岁的林阿婆正在制作一组《十五贯》人物。她手下的娄阿鼠弓背缩颈,右手虚握成偷窃状,左脚尖微微踮起,将市井无赖的机警与猥琐凝固在方寸之间。泥人背后的油纸伞上,还精心捏出了两个虫蛀的小孔。
这些彩泥丑角既是工艺品,更是流动的戏台。平阳木偶戏团的老师傅们,至今保留着用彩泥丑角给学徒讲解无丑不成戏的传统。当新做的蒋干泥人在手中摇头晃脑时,曹操帐下的说客形象顿时鲜活起来,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生动。
在机械复制时代,彩泥丑角仍保持着指尖的温度。宁波慈城的年轻匠人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创造出玩手机的店小二、戴耳机的衙役等新形象。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丑角,正以顽皮姿态讲述着新的市井故事。当彩泥遇见戏曲,当传统碰撞当下,那抹狡黠的笑容里,藏着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