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迷才懂的彩腔:这些地方戏里藏了多少绝活?
老戏迷才懂的彩腔:这些地方戏里藏了多少绝活?
戏曲舞台上一句彩腔亮嗓,台下老戏迷准会拍红巴掌。这种源于民间小调的唱腔,既有山野的率真,又带戏台的华彩,在各大地方戏里开枝散叶,成了角儿们炫技的杀手锏。
一、黄梅调里的烟火气
黄梅戏下乡演出时,老远就能听见清脆的彩腔。这种脱胎于皖南茶歌的唱法,讲究的是一唱三叹的俏皮劲儿。《打猪草》里小旦一句小女子本姓陶,尾音打着旋儿往云彩里钻,活脱脱一个山野丫头的模样。老艺人们说,早年间在草台班子唱戏,彩腔要能穿过三里地的稻田,让田里插秧的乡亲直起腰来叫好。
二、湘江畔的金石声
湘剧老生一开腔,能把岳阳楼的瓦片震得簌簌响。这里的高腔彩腔讲究金声玉振,唱《拜月记》王允骂贼时,一声贼子啊——从丹田直冲脑门,震得台下茶碗叮当响。上世纪五十年代,湘剧名角彭俐侬在上海唱这出戏,连唱三天观众不让卸妆,非要听他把这股子湖湘血性唱个痛快。
三、川剧中的百变嗓
成都悦来茶园的夜戏最是热闹,变脸喷火间隙,一句彩腔就能掀起满堂彩。川剧彩腔妙在九腔十八调,生旦净末丑各有绝活。《秋江》里艄翁一句风浪起哟——,前半截还在江面打转,后半句突然拔高转调,活像船过险滩时的浪头,听得人汗毛直竖。这种唱法要从小练喊嗓,对着竹林练到露水打湿衣襟才算入门。
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彩腔,就像戏曲宝库里的明珠。当年梅兰芳在上海看了黄梅戏,连夜找严凤英讨教发声技巧;京剧大师周信芳把湘剧高腔化用在《徐策跑城》里,跑圆场时一句湛湛青天不可欺,至今仍是经典。下次进戏园子,您可要竖起耳朵——那穿云裂石的唱腔里,藏着中国戏曲最鲜活的生命力。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