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调戏:藏在山歌里的万种风情
彩调戏:藏在山歌里的万种风情
在桂北的青山绿水间,总有三两声清亮的山歌穿云破雾而来。当这些山歌遇见傩戏的彩面,邂逅彩调的丝弦,便化作了独特的彩调戏。这种扎根于广西红土地的民间艺术,用最朴实的乡音,演绎着最鲜活的人间百态。
一、山野里长出的戏
清道光年间的永福县,每逢庙会便有傩戏班子戴着彩绘面具驱邪祈福。某日,从湖南来的采茶调艺人带着月琴路过,在城隍庙前即兴唱起茶山情歌。傩戏的锣鼓与采茶调的小调意外交融,竟碰撞出奇妙的韵律。这偶然的相遇,让彩调戏的种子在桂北大地生根发芽。
农闲时节的晒谷场上,老艺人用竹篾编成简易面具,年轻后生取来竹筒当梆鼓。唱腔里既有湘剧的高亢,又带着桂柳山歌的婉转。最有趣的是对子调,男女演员踩着矮桩步,你一句哪家妹子恁标致,我一句对面阿哥莫装痴,把田间地头的打情骂俏搬上了戏台。
彩调艺人独创的三件宝堪称一绝:旦角手中团扇转出十八种花样,生角折扇开合间暗藏玄机,丑角方巾抛接如蝴蝶翻飞。在《王三打鸟》里,王三娘甩动彩绸,硬是把五尺长的绸带舞成了漫天彩霞。
二、草台班子的生存智慧
走村串寨的彩调班子里,每个演员都是多面手。后台的裁缝能登台唱老旦,拉二胡的师傅转眼变成插科打诨的丑角。戏箱里永远备着靛蓝土布和彩纸,遇到下雨天,现裁现做就能变出新的戏服。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艺人用米汤调赭石当油彩,采凤仙花染指甲,摘芭蕉叶做头饰。某次在灵川县演出《刘三姐》,突降暴雨冲花了妆容,扮演莫老爷的老艺人灵机一动,把黑灰抹在脸上改唱张飞,倒引得满场喝彩。
1955年进京汇演的《龙女与汉鹏》,让彩调戏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傅锦华饰演的龙女头戴野花编织的凤冠,却比真金白银更显灵动。周总理观后赞叹:这才是真正的民间艺术。
三、永不褪色的乡愁密码
2006年,彩调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桂林戏剧学校的练功房里,00后学员们正在练习跳加官的矮子步。这个源自田间插秧的步法,膝盖要弯成直角,脚跟离地三寸,年轻人练得满头大汗却乐此不疲。
在临桂区四塘镇,73岁的唐继仍坚持带班演出。他的戏箱里珍藏着1958年用粮票换来的蟒袍,金线虽已褪色,但每次亮相必引来老戏迷的欢呼。年轻徒弟用手机直播《娘送女》,意外收获上万点赞,评论区里飘满想家了的弹幕。
阳朔西街的露天戏台,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跟着学唱《十月花》。当正月里来是新春的调子响起,法国的让娜竟能用蹩脚的桂柳话接唱二月梨花白生生,引得满场笑声掌声融成一片。
夜幕下的漓江边,老榕树下的彩调班子又开锣了。三弦叮咚,彩扇翻飞,那些关于爱与恨、喜与悲的故事,仍在山水间流转。这来自泥土的歌声,既是先民的生活志,也是游子的思乡曲,更是这片土地上永不熄灭的文化薪火。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