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乡间板凳上唱出的大戏——探秘曲剧里的踩板凳绝活
河南乡间板凳上唱出的大戏——探秘曲剧里的踩板凳绝活
豫西伏牛山区的深秋傍晚,七十岁的王金斗老汉蹲在自家土窑前,粗糙的手指摩挲着一条褪色的榆木长凳。板凳腿上的虫眼密得像筛子,凳面上深深浅浅的裂纹里,还嵌着几片干涸的油彩。当年你太爷爷就是踩着这条板凳,给十里八乡唱了半辈子戏。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亮光,那些藏在板凳裂缝里的往事,随着渐暗的天色慢慢苏醒。
**一、长条凳上的戏曲革命**
1926年洛阳南郊关林庙会上,十几个衣衫褴褛的艺人扛着长凳涌进人群。领头的高跷匠张黑子突然把长凳往地上一撂,踩着凳面亮开嗓子:列位看官且站稳,听咱唱段新戏文!这一嗓子不仅惊飞了庙檐下的灰鸽,更掀开了中原戏曲史的新篇章。
彼时的河南乡间,看戏是种奢侈。草台班子置办不起戏箱,穷艺人买不起行头。但智慧的民间艺人发现,寻常人家的榆木长凳高一尺二寸,正好够让后排观众瞧见。他们用板凳围出方寸戏台,生旦净末丑就站在颤巍巍的凳面上开唱——这便是曲剧最初的形态高台曲,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踩板凳戏。
**二、板凳上的百态人生**
在宜阳县曲剧团的老仓库里,至今保存着1953年置办的第一批道具凳。这些凳面宽不过二十公分,却要承载两个成年人的重量。老团长李振江示范时,布鞋底在凳面拧出个漂亮的云手,板凳竟纹丝不动。诀窍在脚腕子上,老人跺跺脚,要像钉子扎进木头,上半身才能甩出水袖。
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催生了曲剧特有的程式动作。旦角踩着碎步在凳面上画圆,象征闺房踱步;武生单脚立凳使个亮相,便是策马扬鞭;最绝的是丑角,能在三条拼起的长凳上翻空心跟头,引得台下喝彩震天响。1956年曲剧《陈三两》进京汇演,演员们特意从洛阳运去二十条老榆木凳,周恩来总理看完演出后赞叹: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三、长凳载不动的时代变迁**
八九十年代,巩义市曲剧团的流动舞台车驰骋在豫中平原。车斗里整整齐齐码着三十条特制铁架凳,包着防滑橡胶的凳面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老戏迷却摇头:铁板凳唱不出那个味儿。他们怀念木凳在演员脚下发出的吱呀声,那是和梆子腔天然合拍的节奏。
如今在嵩县白河镇,每逢农历三月十八庙会,还能见到真正的踩板凳表演。七十岁的朱秀云带着十几个老姐妹,把自家饭桌搬到打麦场上。她们描着粗重的眉,鬓角插着野菊花,在晃晃悠悠的桌面上唱《小姑贤》。围观的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孩子们在腿缝间钻来钻去,麦场上空飘着沙哑却鲜活的唱腔,混着新麦的清香,飘向远处的山梁。
那些深深浅浅的板凳印痕里,刻着中原百姓的悲欢离合。当现代化舞台的追光灯照亮华美的戏服,乡间老艺人依然固执地踩着斑驳的长凳,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戏曲的根。或许这就是踩板凳的魅力——它从来不是精致的艺术,却是黄土地里长出的生命之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