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坡唱腔里的百年秦腔魂
蔡家坡唱腔里的百年秦腔魂
在关中平原的褶皱里,蔡家坡这个地名总与高亢激越的梆子声相连。当外乡人问起蔡家坡是什么戏曲剧种,老票友们总会眯起眼睛,指着渭河岸边的老戏楼娓娓道来——这里埋着秦腔最炽热的魂。
清光绪年间的戏折子还躺在县文化馆的樟木箱里,褪色的工尺谱记载着蔡家班的鼎盛时光。那时的渭河码头,五省商贾云集,蔡家坡的戏台子彻夜灯火通明。班主张德禄独创的九转十三腔,把秦腔的悲怆苍凉揉进了商旅的离愁别绪,商船未动,码头上已哭倒一片。
蔡家坡的戏匠们练功方式堪称奇绝。三九寒冬赤膊在麦场吊嗓,声震十里外的五丈原;三伏天裹着棉袄耍翎子功,汗水在地上洇出个人形。老辈人说,当年台柱子一声雷王占奎唱《下河东》,震得台前香炉里的香灰簌簌直落,台下看客的茶碗盖叮当乱跳。
这个百年戏窝最特别的是活词戏传统。戏台两侧高悬现编现唱的匾额,旦角踩着跷功绕场一周,就能把台下新过门的小媳妇编进唱词。1956年梅兰芳来陕采风,亲眼见着蔡家坡艺人把新颁布的《婚姻法》编成戏文,当场击节赞叹:这才是活在百姓嘴上的艺术!
如今蔡家坡的戏班仍守着老规矩:开戏前要给唐明皇像上香,武戏演员必拜关羽像。但戏台下的面孔早已换了人间,后生们把秦腔混搭摇滚,用电子月琴伴奏《火焰驹》。老艺人们嘴上骂着胡闹,暗地里却把祖传的十三套曲牌工工整整誊写成简谱——他们知道,渭河的浪涛声里,总该留住蔡家坡那口穿云裂石的好嗓子。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