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有匠心——记豫剧琴师蔡军的弦外人生

梨园深处有匠心——记豫剧琴师蔡军的弦外人生

郑州人民公园的清晨总飘着胡琴声。

穿过晨练的人群,在东南角的凉亭下,总能看到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抱着板胡,身边围坐着几位戏迷。琴弓一抖,豫东调的梆子声破空而出,惊起梧桐树上的灰喜鹊。这位能把板胡拉出金石之声的老琴师,正是豫剧界公认的活曲库蔡军。

**一、琴弦上的岁月**

1983年的商丘戏校琴房,16岁的蔡军正在为《穆桂英挂帅》的伴奏发愁。传统的豫西调婉转有余而刚劲不足,他翻烂了师傅传下的工尺谱,终于在某个凌晨灵光乍现——把中州韵的吐字归音化入过门旋律。那天早功,当他把改良后的快二八板拉响时,早起吊嗓的老生演员愣在当场:这弦子里有金戈铁马啊!

这份对传统的突破精神,让蔡军逐渐在豫剧圈崭露头角。1997年河南戏曲大赛,他为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设计的反调慢板,巧妙融入河南坠子的滑音技巧,让评委席上的老艺术家们热泪盈眶。那次演出后,同行们都说:蔡军的弦子会说话。

**二、乡音里的守望**

2015年冬天,蔡军带着学生到兰考采风。在黄河滩区的老戏台前,他们遇见83岁的王凤英老人。老人颤巍巍唱起1942年逃荒时学的《花木兰》,当唱到谁说女子不如男时,蔡军突然抓起板胡即兴伴奏。传统的大起板与民间的夯歌调水乳交融,围观的老乡们拍红了巴掌。后来这段即兴创作被编入现代戏《黄河儿女》,成为全剧最动人的华彩乐章。

在数字化浪潮中,蔡军坚持用最原始的方式记录曲谱。他的书房里堆着236本手抄工尺谱,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方言发音符号。豫剧的魂在方言的声调里,他常对学生说,'中不中'三个字,用郑州话和开封话唱出来,运弓的力度都不一样。

**三、薪火相传处**

去年重阳节,蔡军在抖音直播教《朝阳沟》选段。镜头前的他拆解银环娘唱腔时,忽然抄起坠胡示范豫南调的特色揉弦。年轻网友的弹幕瞬间刷屏:原来豫剧这么潮!这场直播吸引了17万人次观看,评论区成了天南海北戏迷的交流站。下播时,蔡军对徒弟感慨:瞧见没?老树发新芽,得接上地气。

如今64岁的蔡军依然保持着清晨公园摆地场的习惯。当第一缕阳光掠过梧桐叶,他的板胡声准时响起,时而激越如黄河奔涌,时而缠绵似汴绣银针。路过的年轻人或许听不懂唱词,但总会驻足片刻——那琴声里,藏着中原大地的千年回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