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迷的茶馆闲话:蔡鸣凤的戏文里藏着多少人间烟火

老戏迷的茶馆闲话:蔡鸣凤的戏文里藏着多少人间烟火

天刚擦黑,城西老茶馆就支起了红灯笼。王老头照例要了壶明前茶,端着紫砂壶往戏台前一坐,眯着眼睛等开锣。今日要唱的是楚剧名段《蔡鸣凤辞店》,他早年间在汉口码头扛活时,听得最入心的就是这出戏。茶香氤氲间,台上水袖一甩,那句蔡鸣凤坐店房珠泪滚滚甫一出口,满堂的茶碗都跟着颤了三颤。

一、市井悲欢里的生意经

蔡鸣凤在戏文里是个走南闯北的货郎,他的唱腔里总裹着江湖的尘土气。《十把扇子》选段里,他挑着担子唱生意经,板眼打得像算盘珠子般利落。一句这把扇子要卖三文钱,舌尖轻弹的三字带出市井的狡黠,活脱脱把个精明的行商演活了。老票友常说,听这段得配着茶楼里的瓜子声才够味。

待到《辞店》里的正月里来正月正,蔡鸣凤的唱腔忽地拐了个弯。月琴声里透出离别的萧索,商贩的机灵劲儿褪去,露出漂泊人的酸楚。这种唱腔的转换最考功力,须得在喉咙里存住三分哽咽,又不让悲声压了调门。当年楚剧名角李雅樵唱这段时,台下的婆子们都要抹眼泪。

二、草台班子的烟火气

老戏迷都知道,蔡鸣凤的戏最吃功夫的是数板。像《报菜名》里那段贯口,要把十八道菜名连汤带水地倒出来,吐字既要脆生又不能乱了板眼。这功夫是早年草台班子在码头卖艺时练就的,得在江风里把每个字都送进看客耳朵。有次在汉正街听戏,卖热干面的伙计都能跟着哼两句清蒸武昌鱼,红烧狮子头。

楚剧的妙处在于能俗能雅。《劝姑》选段里,蔡鸣凤劝小姑子莫要贪图富贵,唱腔里透着读书人的斯文气。可转到《哭灵》时,那拖腔又带着汉江船工的号子味。这种雅俗共赏的本事,正是楚剧在老汉口码头立住脚的真章。

三、传唱百年的江湖调

蔡鸣凤的戏文能传百年,靠的是里头的人情世故。《辞店》里那句三年夫妻似海深,在武汉三镇不知唱散了多少露水姻缘。有年腊月,江汉关钟楼底下卖唱的瞎子老周,单靠这段十二月调就能换回整袋米面。如今剧场里的年轻演员唱这段,总爱加些花腔,倒不如巷子口票友扯着嗓子嚎的那股子江湖气够味。

这些唱段里的生意经、离别苦、劝世言,早融进了武汉人的血脉。去年中秋,黄鹤楼公园的戏台子重开,当蔡鸣凤坐店房的唱腔一起,台下白头发的老汉口们跟着拍腿打板,那阵仗比江滩的浪头还响。这戏文里的烟火气,终究是散不去了。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