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绕梁三百年细数戏曲舞台上的活神仙
京韵绕梁三百年细数戏曲舞台上的活神仙
三尺红氍毹上,锣鼓点一响,生旦净末丑次第登场。您可知道,这方寸舞台背后藏着一支神仙乐队?他们不用露面,单凭手中家什儿就能掀起惊涛骇浪。今天咱们就掀开梨园行的幕布,瞧瞧那些让戏文活起来的宝贝乐器。
一、文场三绝:戏台上的绣花针
说到文场乐器,就不得不提京胡三件套。老戏迷常说:京胡是骨,月琴是肉,三弦是筋。这京胡同体用紫竹制成,蒙上青蛇皮,琴筒不过茶杯大小,却能发出穿云裂石之音。琴师运弓如笔,在两根钢弦上勾描出西皮二黄的百转千回。
月琴在乐队里最是玲珑,四根弦按品定音,弹拨间珠落玉盘。当年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月琴的轮指技法把杨玉环的醉态描摹得活灵活现。三弦则像个老学究,低音部稳稳托着唱腔,遇到武戏时又能突然迸发金石之音。
这些文场乐器的妙处,在于与演员气息相通。好琴师要懂得托腔保调,旦角一个气口,京胡立即补上装饰音;老生拖腔时,月琴的轮指恰似珠帘摇曳。这种默契,非得十年八载的磨合不可。
二、武场八宝:梨园行的惊堂木
武场乐器可都是暴脾气。单皮鼓一响,整个戏园子都跟着震颤。这面蒙着猪皮的小鼓,鼓师用两根细竹签就能敲出千军万马。程砚秋演《锁麟囊》遇水灾那场,鼓楗子雨点般落下,真叫人身临其境。
大锣小锣各司其职:大锣仓的一声定乾坤,小锣台台地串场递话。铙钹最会造势,双手铜片一搓一揉,能把战场的金戈铁马化作绕指柔。最绝的是梆子,枣木制成的空心响器,在《击鼓骂曹》里替祢衡敲出满腔愤懑。
武场讲究锣鼓经,不同曲牌有固定套路。《急急风》如马蹄踏雪,《四击头》亮相稳如山岳。老辈艺人说,武场是戏的骨架,差半分时辰都接不住角儿的身段。
三、活起来的乐器:戏魂所在
您可听过京胡笑?《群英会》里周瑜舞剑,琴弓突然跳出俏皮的滑音,把江东周郎的得意劲儿全抖搂出来了。月琴也会哭,程派唱腔里的悲音,全凭月琴的揉弦颤音催人泪下。
这些乐器早不是冷冰冰的物件。梅雨田的胡琴能替杨小楼说戏,王少卿的月琴会跟程砚秋对腔。传说谭鑫培唱《碰碑》,单皮鼓突然哑声,老谭竟就着断断续续的鼓点改了唱词,反倒成就一段佳话。
今人看戏,不妨细品这些幕后英雄。当您听见板鼓催动云步,京胡牵引水袖,那便是百年梨园的精魂在乐器间流转。这些会说话的乐器,才是戏曲真正的角儿。
幕落时分,乐声渐远,但那些跳跃在丝竹间的悲欢离合,早已镌刻在红墙碧瓦之间。下回您进戏园子,可要记得给这些不出声的名角叫个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