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少芬:从刀马旦到宫斗赢家她为何把水袖换成了宫装?
蔡少芬:从刀马旦到宫斗赢家她为何把水袖换成了宫装?
在《甄嬛传》中身着朝服的宜修皇后缓步走下台阶时,戏迷们或许不会想到,这位把宫斗戏演得入木三分的演员,早年险些成为梨园行当的刀马旦。蔡少芬与戏曲的缘分,远比观众想象得更深。
一、戏班里的掌上明珠
1973年出生的蔡少芬,童年是在戏班后台度过的。母亲是粤剧团的当家花旦,父亲是武生演员,襁褓中的她便听着锣鼓点入睡。六岁那年,她在《穆桂英挂帅》里客串小兵丁,扮上妆后活脱脱就是年画里走出来的娃娃,引得台下观众直往台上扔红包。
那时候戏班就是我的游乐场。蔡少芬在访谈中回忆道。她不仅能准确分辨出文场武场的鼓点差异,还能把粤剧十大行当的服饰特点说得头头是道。十二岁正式拜师学艺时,老师傅摸着她的腰腿直叹:这身段天生就是吃武旦饭的料。
二、荧屏内外的华丽转身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91年。香港小姐选美大赛的报名表被闺蜜偷偷寄出,这个总爱在练功房待到深夜的戏班姑娘,突然被推到了镁光灯下。当她捧着季军奖杯站在台上时,戏班老师傅痛心疾首:这么好的苗子,可惜了!
转战影视圈的蔡少芬并未忘记童子功。《洛神》中甄宓的水袖功惊艳四座,那是她将粤剧云手身段融入影视表演的妙笔;《水月洞天》里武侠戏行云流水,暗藏粤剧武打的精气神。但真正让她大放异彩的,是《甄嬛传》中那个将戏曲程式化表演与影视化表达完美融合的乌拉那拉·宜修。
三、宫装下的戏曲魂
面对为何不回归戏曲舞台的追问,蔡少芬给出了清醒的回答:影视是流动的工笔,戏曲是定格的写意。她坦言在拍摄《甄嬛传》时,特意研究了京剧《打龙袍》中李妃的仪态,将戏曲中眼随指动的要诀化用在了宫斗戏里。
如今的蔡少芬常在综艺节目里即兴唱几句粤曲,某次模仿《帝女花》选段时,一个标准的子喉起调让现场观众掌声雷动。这或许正是她与戏曲最合适的距离——既不必困守日渐式微的戏台,又能让千年雅韵在现代影视中焕发新生。就像她在微博上写的:戏台上的油彩会褪色,但骨子里的韵律永远鲜活。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