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小生蔡正仁:戏台之上,一生为情痴

昆曲小生蔡正仁:戏台之上,一生为情痴

在昆曲界,有这样一位演员:他能在《牡丹亭》里化作痴情书生,转瞬又在《长生殿》演绎帝王情深。他将昆曲小生的风流儒雅与至情至性演绎得入木三分,他就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蔡正仁。

这位师承传字辈大师俞振飞的艺术大家,对昆曲小生行当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昆曲小生不是简单的美少年,而是文人风骨的具象化呈现。在《玉簪记·琴挑》中,他饰演的潘必正手持折扇,看似风流的眼神里藏着读书人的矜持,把欲语还休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当唱到月明云淡露华浓时,他的水磨腔如丝如缕,将夜色中的悸动心绪化作绕梁余音。

蔡正仁最令人称道的,是对复杂情感的多层次诠释。在《长生殿·哭像》这场戏中,唐明皇从初见贵妃雕像的惊喜,到追忆往事的痛悔,再到天人永隔的绝望,三个情感层次在他的一唱三叹间自然流转。当唱到可怎生冷清清独坐在这彩画生绡帐时,他颤抖的指尖与含泪的眼眸,让观众仿佛穿越千年目睹了帝王的锥心之痛。

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上,蔡正仁展现了艺术家的智慧。他坚持传统折子戏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却从不拘泥于程式。在《白蛇传·断桥》中,他重新设计了许仙的跪步动作:不是直挺挺地跪倒,而是踉跄后退时膝盖渐次弯曲,将凡人面对蛇精时的恐惧与愧疚展现得丝丝入扣。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创新,让古老程式焕发新生。

从艺六十余载,蔡正仁始终保持着对舞台的敬畏。每次演出《牡丹亭》,他仍会在后台反复勾画柳梦梅的眉眼,只因书生眼里要有星辰。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让他塑造的每个角色都饱含生命的温度。当大幕落下,掌声雷动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精湛的表演,更是一个艺术家用毕生心血守护的文化精魂。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