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徐坤的台风里,藏着梨园世家的影子?
蔡徐坤的台风里,藏着梨园世家的影子?
凌晨三点的舞蹈室里,少年对着镜子反复调整指尖的弧度,这个动作他练了整整三十七遍。十五年后,当蔡徐坤在舞台上扬起那道行云流水的手势时,眼尖的老戏迷突然坐直了身子——这分明是昆曲旦角的水袖起手式。
**一、家学渊源的伏笔**
199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的蔡徐坤,成长在一个艺术世家。父亲蔡德林曾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武生演员,母亲徐静则是越剧名家茅威涛的同门师妹。在戏曲后台长大的坤坤,从小闻着油彩味儿入睡,听着咿咿呀呀的吊嗓声醒来。
五岁那年,剧团排演《白蛇传》,小坤坤被临时拉去客串鹤童。虽然只有两句念白,但父亲特意教他如何用丹田发声。这个细节被当时的舞台总监记在排练日志里:蔡家小子念'奉法旨'三字,竟带出老生的膛音。
**二、童子功的现代转化**
少年宫的民族舞老师至今记得,那个总提前半小时来压腿的男孩。当其他孩子还在为云手发愁时,蔡徐坤已经能把京剧山膀和现代舞完美融合。2012年参加《向上吧!少年》,他即兴加入的鹞子翻身让评委眼前一亮。
这种传统功底在《偶像练习生》时期开始显现威力。主题曲endingpose中那个看似随意的兰花指,细看正是梅派折枝手法的变形。编舞老师透露:他总能在设计动作时,加入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统元素。
**三、戏曲DNA的当代觉醒**
2021年央视中秋晚会,蔡徐坤与京剧名家王珮瑜合作的《燕归巢》引发热议。流行唱腔里暗藏的西皮流水板式,被戏迷称为新国风的典范。王珮瑜后来在采访中感叹: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小时候看您演《文昭关》,那个背躬身段我偷学过'。
这种文化自觉在《迷》专辑中达到新高度。《标签》里那段骤停骤起的节奏变化,恰似京剧锣鼓经的电子化演绎;《怪》的MV中,他身着改良箭衣完成的机械舞,让传统戏曲身段有了赛博朋克的表达。
当饭圈女孩为偶像的神仙wave尖叫时,或许没意识到,那些令人屏息的肢体控制,正是源自蔡徐坤儿时在戏曲毯子功训练中打下的根基。这种传统与现代的隐秘对话,恰似一坛埋藏廿年的花雕,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悄然启封,醇香四溢。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