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腔里觅知音蔡瑶铣与她的昆曲人生

水磨腔里觅知音蔡瑶铣与她的昆曲人生

1994年初春的长安大戏院,一位青衣水袖轻扬,唱腔如珠落玉盘: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台下白发苍苍的老戏迷摘下眼镜拭泪,年轻观众屏息凝神,仿佛穿越四百年时光,窥见了杜丽娘游园时的满园春色。这位让古老昆曲焕发新生的艺术家,正是北方昆曲剧院当家旦角蔡瑶铣。

一、梨园世家的昆曲基因

1943年生于上海梨园世家的蔡瑶铣,自幼浸泡在丝竹管弦声中。祖父是沪上名票,父亲蔡正仁更是昆曲传字辈大师俞振飞的嫡传弟子。每日清晨,5岁的小瑶铣总会被父亲吊嗓子的水磨调唤醒,那婉转的咿——呀——声,像苏州河的水波般在她心间荡漾。

1961年,18岁的蔡瑶铣面临人生抉择。父亲将《牡丹亭》工尺谱郑重交到她手中:昆曲是活着的文物,需要有人接续香火。这个承诺,让她在北方昆曲剧团成立之初,毅然离开十里洋场,北上京城。

初到北昆的日子并不容易。零下二十度的寒冬里,她裹着棉袄在四合院练功,水袖翻飞间呵气成霜。为了揣摩杜丽娘游园惊梦的仪态,她整日对着故宫红墙临摹古人画作,直到身段与画中仕女浑然一体。

二、百戏之母的现代演绎

蔡瑶铣深谙昆曲的四功五法,却从不拘泥程式。在《长生殿》埋玉一折中,她将杨贵妃临终前的哀婉化作三声渐弱的陛下,每声哽咽都暗合工尺谱的板眼,让千年绝恋穿透时空。

面对现代剧场挑战,她创造性运用灯光分割舞台。在《玉簪记》琴挑场景,一束追光化作潘必正与陈妙常的三尺银河,两人隔光相望,眼波流转间尽显古典美学意境。

与白先勇合作青春版《牡丹亭》时,58岁的蔡瑶铣亲自指导年轻演员:杜丽娘的春愁不是少女怀春,而是对生命本真的追寻。她让演员们研读汤显祖原词,从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中体悟角色灵魂。

三、氍毹之上的文化传承

2001年昆曲申遗成功当晚,蔡瑶铣在恭王府连演三小时。谢幕时,她将头面首饰一件件取下:这些点翠头面传了七代人,今天该交给年轻人了。如今她的弟子遍布海峡两岸,在台北故宫演《烂柯山》时,台湾学生用苏州官话唱痴梦,让她欣慰落泪。

78岁高龄仍坚持授艺,蔡瑶铣总说:昆曲不是博物馆艺术,每个时代都该有自己的《牡丹亭》。在她指导下,实验昆剧《霓裳羽衣曲》融入现代舞元素,让千年唐韵在当代剧场重生。

长安大戏院的掌声穿越三十载春秋,当年那个在练功房呵手跺脚的南方姑娘,已成昆曲界的活化石。但每当檀板轻敲,她依然是最初那个为一句唱腔琢磨半月的追梦人,在咿呀水磨调中,守护着中华文化最精致的模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