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声陈晨:三尺讲台上的戏曲守望者

【梨园新声】陈晨:三尺讲台上的戏曲守望者

初春的北京城笼罩在薄雾中,东四胡同深处传来清亮的吊嗓声。推开朱漆斑驳的院门,陈晨正带着学生练习《贵妃醉酒》的云手,水袖划出的弧线在晨光中泛着细碎的光。这个场景,在这座百年四合院里重复了整整十七个春秋。

腕子要松,眼神要稳,这水袖甩出去的是杨贵妃的万般愁绪。陈晨边说边示范,三十八岁的她旋身时依然带着科班练就的童子功。作为北方昆曲剧院第六代传人,她的人生轨迹本该在聚光灯下的舞台延展。2006年戏曲学院毕业汇演,她主演的《牡丹亭》谢幕七次,座中某位老艺术家却看出端倪:这姑娘眼里有光,是块传艺的好料。

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次年恩师病重,临终前将珍藏的工尺谱交到她手中:咱们这行当,台上缺角儿不怕,台下断了根才要命。这句话让陈晨在当红之际转身,成了戏曲学院最年轻的讲师。

她的课堂从不拘泥形式。去年冬天讲《夜奔》,她带着学生凌晨四点登景山,在料峭寒风中体会林冲回首西山日又斜的苍凉。今年开春教《春闺梦》,又把课堂搬到颐和园长廊,让学生对着粼粼波光揣摩大家闺秀的步态。这种沉浸式教学常让教务主任头疼,却让她的慕课点击量突破百万。

十七年间,陈晨带出三届小梅花奖得主,更让三百多个孩子爱上传统戏曲。去年教师节,曾经最叛逆的学生从英国寄来明信片,背面是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的剪影,写着:老师,我在演《麦克白》时用了您教的圆场步,台下掌声里有种似曾相识的感动。

如今她的日程表总是密密麻麻:周一到周三在高校授课,周四去农民工子弟学校义务教唱,周末还要带老年大学的票友们练身段。手机相册里最新一张照片,是上周日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八十岁的王奶奶和七岁的小孙女同台唱《穆桂英挂帅》,两代人的眼神同样炯炯发亮。

暮色渐浓,陈晨收拾好教学用的马鞭和折扇。院角的西府海棠开得正好,花瓣飘落在她珍藏的檀板匣上,匣中那张泛黄的工尺谱,墨色依然鲜亮如初。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