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军的戏曲人生:一腔热血守得越剧芬芳

蔡正军的戏曲人生:一腔热血守得越剧芬芳

在浙江嵊州的青山绿水间,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仍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当悠扬的《红楼梦》选段飘过金庭江面,两岸居民会心一笑:蔡老师又在练功了。这位被乡邻亲切称为蔡老师的,正是越剧表演艺术家蔡正军。从艺五十余载,他用生命诠释着越剧的婉转情韵,在时代浪潮中守护着这份江南独有的戏曲瑰宝。

一、百年越剧的当代传人

越剧自1906年诞生于嵊州甘霖镇,便以清丽婉约的唱腔、细腻动人的表演独树一帜。这种发轫于田埂阡陌的民间艺术,在百年传承中不断吸收昆曲、话剧等艺术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诗化美学。蔡正军生长在越剧发源地,自幼浸泡在的笃班的锣鼓声中,十二岁便进入县剧团学员班,在青石板上练圆场,在油菜花田里练唱腔。

上世纪八十年代戏曲式微时期,蔡正军做出了令人费解的决定——放弃省城剧团的优渥待遇,回到嵊州创办民营剧团。他带着三十多位演员,用竹篾搭起流动舞台,在乡镇间辗转演出。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坚守,让越剧在最艰难时期仍保持着民间生命力。如今,他创办的金庭越剧团已培养出三代演员,成为浙江民营剧团的标杆。

二、舞台上的匠心独运

在《梁祝》楼台会的经典场景中,蔡正军饰演的梁山伯将折扇开合间,眼波流转处,把书生从惊诧到悲恸的心理转变演绎得丝丝入扣。这份精妙来自他对传统程式的创造性转化——在保留水袖功、扇子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戏剧的心理写实手法。他常说:程式不是枷锁,而是通向角色内心的桥梁。

为适应现代剧场审美,蔡正军对越剧音乐进行大胆革新。在保留主胡、鼓板等传统乐器韵味的同时,引入交响乐编配,使《西厢记》等经典剧目焕发新的听觉魅力。他指导的《陆游与唐琬》在巴黎中国戏曲节上,让法国观众为东方爱情悲剧潸然泪下,印证了传统艺术的跨文化感染力。

三、薪火相传的文化担当

在嵊州越剧艺术学校的排练厅,常能看到蔡正军手把手指导小学员的身影。他独创的情境教学法,让孩童在《白蛇传》的断桥故事中体会身段韵律,在《追鱼》的鲤鱼嬉戏间掌握武打技巧。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00后新生代也能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鲜活魅力。

面对短视频时代的冲击,蔡正军带领剧团开设抖音账号,将经典唱段改编成三分钟微短剧。令人惊喜的是,《红楼梦·葬花》选段获得百万点赞,年轻网友在弹幕中打出原来戏曲这么潮。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在为越剧打开新的传播空间。

在蔡正军的书房里,挂着一幅自题对联:七尺躯甘为越剧老,一生心但求薪火传。这位古稀艺术家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证明:传统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血脉。当婉转的越剧唱腔在金庭江畔再次响起,我们听到的不只是艺术家的执着,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响。这份穿越时空的戏曲之美,将在代代传承中绽放永恒光彩。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