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山十八班,曲声绕榕城——寻访老仓山人的戏曲江湖

仓山十八班,曲声绕榕城——寻访老仓山人的戏曲江湖

盛夏的傍晚,烟台山老宅院里的榕树须被晚风轻轻托起,巷弄深处传来咿咿呀呀的唱腔。循着声音拐进林森公馆旧址,院里竹椅上端坐着几位白发老人,他们手里打着拍子,正跟着台上浓墨重彩的闽剧旦角轻声哼唱。这就是仓山人最熟悉的场景——在百年洋楼与青石古巷间,藏着十八处活色生香的曲艺天地。

一、古厝里的戏台密码

林则徐纪念馆的古戏台每到周末就热闹非凡,七旬老人陈依姆总会提前两小时来占座。这座建于清代的戏台暗藏玄机:后台的青砖墙里嵌着三块传声石,能将伴奏的椰胡声传到五十米开外。去年修缮时,工人们意外发现台基下埋着六个陶瓮,这种地缸扩音的智慧让现代音响工程师都啧啧称奇。

陈靖姑故居的露天戏台更显野趣。台前六棵百年荔枝树天然围成观众席,树影婆娑间,看客们捧着茶缸,随着《荔枝换绛桃》的剧情或悲或喜。班主老郑说,这出戏在此上演了百年,每当主角唱到荔枝红时郎归来,总有熟透的果子应景坠落。

二、码头边的戏班江湖

泛船浦天主教堂对面的茶摊,是戏班接头的秘密据点。老板林叔的记事本上记满暗语:三更天代表需要武生,茉莉香指旦角抱恙。去年中秋,石厝教堂的跨国婚礼需要能唱英文版《牡丹亭》的班子,正是靠这本密码本凑齐了人马。

海关埕的十番伬老乐师个个身怀绝技。80岁的林师傅能用一片榕树叶吹出完整的《甘国宝》,他的绝活是在演奏《贻顺哥烛蒂》时,能用二胡模仿出烛芯爆裂的噼啪声。这些民间艺人不入名家名录,却是仓山曲韵真正的血脉。

三、新老交融的曲艺地图

在爱国路2号的艺术空间里,90后主理人小陈正调试全息投影设备。他们改编的《陈若霖斩皇子》用数字技术重现清代刑部大堂,当虚拟的尚方宝剑劈下时,老戏迷们依然会下意识缩脖子。这种古今碰撞的表演,常常让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忘了放下。

今年元宵,烟台山公园出现了会唱戏的智能机器人。当机械臂握着水袖完成鹞子翻身时,老票友黄爷爷笑着抹眼泪:我师父要是看见这场面,准保惊得把茶盏摔了。这些新尝试让百年曲艺在智能时代找到了另类传承。

当暮色漫过闽江,中洲岛的霓虹亮起时,老仓山的戏台陆续掌灯。在AI主播与数字戏台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些浸润着烟火气的民间舞台依然固执地亮着。它们或许不够精致,却保存着最本真的曲艺基因——那是在柴米油盐里泡出来的韵律,是街坊四邻共同呼吸的节拍。走在仓山曲曲折折的巷弄里,转角遇到的不只是戏台,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乡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