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戏台咿呀声百年瓯韵绕梁来
苍南戏台咿呀声百年瓯韵绕梁来
沿着浙南蜿蜒的海岸线,苍南县的老街深处传来悠扬的板胡声。三五个老人围坐在百年古戏台前,随着台上一声走——啊——的长腔,布满皱纹的脸上顿时绽开笑容。这座枕山面海的小城,用独特的戏曲密码传承着瓯越文化的基因。
**海风浸润的戏文**
苍南戏曲的底色是清亮的温州乱弹。清道光年间,当老锦秀乱弹班沿着飞云江来到金乡卫所,海防将士的铿锵铠甲与戏班武生的靠旗在城墙上交相辉映。不同于吴侬软语的越剧,瓯剧唱腔里带着海盐的粗粝,道白中混着闽语的尾韵,一招一式都透着山海儿女的飒爽。
老艺人至今记得《打登州》里秦琼的十八滚,在方寸戏台上连翻二十四个筋斗,虎头靴踢起的尘埃在光柱中飞舞。武戏的锣鼓点与海浪声应和,文戏的笛声里藏着渔家姑娘的相思,这种刚柔并济的戏剧美学,在抗倭古城墙下孕育了三百余年。
**舌尖上的戏韵**
瓯剧的声腔密码藏在温州方言的九声六调里。老戏迷常说听戏要品字,见字要唱出三个转折,去字要拖出浪花般的颤音。当《高机与吴三春》的悲音响起,那带着哭腔的哎——呀——仿佛能揉碎人心,这正是瓯剧特有的哭板绝技。
戏班后场的乐师们深谙以乐伴情之道。司鼓的鼓楗能在牛皮鼓上敲出细雨润物的沙沙声,板胡手用马尾弓拉出浪涛拍岸的轰鸣。最妙的是闹台开场,十几种乐器此起彼伏,犹如百舸争流的瓯江号子。
**古戏台上的新传承**
金乡卫城隍庙的明代戏台仍在吐纳着人间悲欢。每到农历三月三,苍南的民营剧团就搭起流动舞台,渔家汉子卸下沾满海腥的雨靴,转眼变成画着金脸的程咬金。年轻的传承人在抖音直播间唱起《双金印》,手机屏幕那头,远在巴黎的温州华侨跟着打起了拍子。
更令人惊喜的是校园里的小生小旦。宜山小学的孩子们踩着改良的云步,用童声演绎《白蛇传》的断桥相会,稚嫩的水袖舞动间,古老的戏文正绽放出新芽。当夜色笼罩东沙滩,渔火点点的海岸线上,总有三五戏迷对着潮声清唱,让瓯剧的旋律随着星辰大海永远流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