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戏台一奇人:张金生与他的梨园人生
京城戏台一奇人:张金生与他的梨园人生
前门楼子九丈九,拐弯就是大栅栏。老北京人总爱在茶余饭后说起前门外那几座老戏楼,说起戏台上那些角儿的传奇。在这片浸透皮黄声腔的土地上,张金生的名字总会在老票友的闲聊里蹦出来,像一壶刚沏的茉莉花茶,氤氲着独特的香气。
**一、胡同里走出的戏痴**
1948年隆冬,绒线胡同深处传来婴儿啼哭。胡同口的梆子声、走街串巷的货郎吆喝,成了张金生最早的声律启蒙。七岁那年,他在护国寺庙会看了一出《大闹天宫》,孙悟空的翎子在他心里扎了根。胡同口修鞋匠王二爷是位隐退的武场师傅,见他整日比划招式,便把竹条削成金箍棒模样,这一削就削出了个梨园胚子。
**二、八大胡同拜师记**
1959年,张金生揣着两斤桃酥,在八大胡同的深宅大院里磕头拜师。师承武生名家李万春的师弟周啸天,学的是短打武生。每天五更天,师傅就让他头顶水碗走圆场,水洒一滴加练半柱香。有回演《三岔口》的任堂惠,一个旋子没转到位,生生在台上摔出个倒彩。那天夜里,他把自己吊在练功房的横梁上压腿,月光透过窗棂,在青砖地上画出一串倔强的影子。
**三、革新者的胆魄**
1983年,长安大戏院的后台炸开了锅。张金生把《挑滑车》的高宠改了扮相:不要绿靠改穿素箭衣,头面减了绒球添了孝带。老辈人拍桌子:这是欺师灭祖!他却说:高宠此时家破人亡,哪能还穿得花团锦簇?首演那日,当他在石榴裙身段里抖出三尺白绫,台下的抽气声比叫好声还响。这出《白甲高宠》后来成了戏校教材,传统程式里多了份人性温度。
**四、传灯人的执念**
广和楼戏台前的石阶,被张金生磨出了两道凹痕。退休后他在这教娃娃们练功,有家长嫌苦,他说:戏是苦藤上结的甜瓜。去年冬天,他带着学生复排冷门戏《战滁州》,把老本子里石守信观阵的过场戏改成大段醉步刀花,八十岁的人示范起单刀下场,刀片子擦着鼻尖过,惊得台下青年演员直咂舌。
如今走过前门西河沿,还能听见京胡声从某处四合院飘出。张金生常说:戏比天大,可天底下最金贵的,还是看戏人眼里的光。这话听着朴实,细品却有余韵,就像他演了六十年的武生戏,一个亮相能勾住满堂彩,靠的不是花架子,是骨子里的精气神。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