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有金燕:张金燕的戏里春秋

梨园深处有金燕:张金燕的戏里春秋

在北京城南幽深的胡同里,每当暮色四合时,总有三弦与京胡的声韵飘过斑驳的灰墙。转过七道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张金燕正对着镜台勒头戴冠,凤冠上的珍珠串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曳,在昏黄的灯光下折射出岁月的光泽。这位年过六旬的京剧青衣演员,用五十年光阴在红氍毹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戏曲人生。

一、戏班里的雏燕初啼

1973年的隆冬,崇文区文化馆的排练厅里飘着哈气凝成的白雾。十岁的张金燕裹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袄,踮着脚扒着雕花窗棂往里张望。戏台上,荀派传人宋长荣正在排演《红娘》,那抹水袖甩出的弧度,恰似她心底翻涌的渴望。

这个在胡同里听着磨剪子戗菜刀吆喝声长大的女孩,第一次知道戏曲行当的艰辛是在拜师后的第三个月。凌晨四点的练功房,她顶着冬日的寒风练习卧鱼儿,青石地板透过单薄的练功服沁入骨髓的寒意,比师傅的藤条更让人记忆深刻。1980年北京青年戏曲汇演的舞台上,当她以《春闺梦》斩获新人奖时,那些凝结在练功服上的盐霜,都化作了戏服上的明珠。

二、氍毹之上的凤凰涅槃

1992年深秋的长安大戏院,新编历史剧《洛水伊人》的首演场次座无虚席。张金燕饰演的甄宓在洛神赋唱段中,独创的云步凌波让全场屏息——那是她观摩颐和园十七孔桥倒影时获得的灵感。三寸厚的戏靴踏着碎步,月白色披帛在鼓点中翻飞,恍若曹植笔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仙子临凡。

在传统与创新的天平上,张金燕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她坚持每日临摹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的手稿,却在《穆桂英挂帅》中融入河北梆子的高亢唱腔。这种守正出奇的艺术追求,让她在2008年文化部非遗传承人评选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年轻的京剧代表性传承人。

三、传灯路上的薪火相传

2015年成立的金燕戏曲工作室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鬓角微霜的张老师手把手纠正小学员的手眼身法,案头堆着贴满便签的《京剧音韵学》。她独创的三维教学法,将身段分解为空间坐标,让年轻演员更易掌握子午相的奥妙。疫情期间开设的云端戏课,竟吸引了大洋彼岸的洋弟子。

今年清明,张金燕带着学生重走当年学艺的胡同。在早已改建成咖啡馆的旧日练功房前,她轻声哼起《锁麟囊》的春秋亭外风雨暴。学生们惊讶地发现,老师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半个世纪的戏韵风流。当暮春的槐花落在她肩头时,仿佛又见当年那个在后台偷师的小学徒。

如今的张金燕依然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当第一缕阳光爬上正乙祠戏楼的飞檐,她站在后台凝视着那些泛黄的老戏单,知道属于自己的那出戏永远不会落幕。在这座千年古城的肌理里,京剧的血脉正如胡同深处倔强生长的二月兰,岁岁年年,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