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守望者:张伟与北京戏曲的不了情
梨园守望者:张伟与北京戏曲的不了情
京城胡同深处的戏园子飘来悠扬的胡琴声,一位身形清癯的中年人正在后台为年轻演员勾画脸谱。细笔游走间,关公的丹凤眼渐渐有了神采。他,就是被戏迷们称为活戏典的北京戏曲研究院一级演员张伟。
一、戏班子里泡大的少年
1978年的冬天,六岁的张伟第一次跟着爷爷走进广和楼。那天台上演的是《四郎探母》,铁镜公主的水袖像雪花般飘落,小张伟趴在戏台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演员的云步。散戏后,他蹲在后台看演员卸妆,直到打更人催促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这样的痴迷持续了整个童年。胡同里的孩子踢毽子时,他在槐树下比划着起霸的身段;学校文艺汇演,他自告奋勇演《空城计》里的司马懿。京剧名家钱金福的侄孙钱元通先生看中他的灵气,破例收了这个胡同里的小戏痴当关门弟子。
二、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
2003年,张伟在长安大戏院首演全本《赵氏孤儿》,业内注意到这个年轻人对程派唱腔的创新处理。他在说破一折中,将传统【二黄慢板】的拖腔缩短三拍,却增加了鼻腔共鸣的运用,既保留了程派的幽咽婉转,又让现代观众更易接受。
这种创新源自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张伟的书房里,整面墙的戏曲资料按朝代分门别类,明代《元曲选》的影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批注。他常说: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得先摸清传统的砖瓦结构。
三、薪火相传的当代使命
每周三下午,张伟雷打不动地出现在戏曲学院排练厅。学生们发现,这位平日里温和的老师,教起趟马动作时格外严格。马鞭抬高三寸,眼神跟着鞭梢走,他边说边示范,年过五旬的身段依然矫若游龙。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发起的戏曲进社区项目。在朝阳区文化馆,他手把手教退休老人甩水袖;给小学生讲脸谱文化时,他用手机软件演示不同行当的声腔特点。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在他眼中都是给传统戏曲接上地气。
去年深秋,张伟带着学生们重走徽班进京路。站在卢沟桥头,他指着永定河对年轻人说:戏曲就像这河水,看着平静,底下不知沉淀着多少代人的心血。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恍惚间与戏台上那些忠孝节义的身影重叠在一起。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样子——既有老戏骨的坚守,又有新苗子的萌发,在时光长河里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