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职院戏曲专业:让年轻人在戏台上找到人生角色
沧州职院戏曲专业:让年轻人在戏台上找到人生角色
第一次穿上水袖对着镜子甩出兰花指,我感觉整个人都在发光。这是沧州职业学院戏曲表演专业大三学生李萌写在日记本里的话。在这所扎根燕赵大地的职业院校里,无数年轻人正通过戏曲艺术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轨迹。
一、燕赵大地上的戏曲基因觉醒
沧州作为武术之乡,骨子里就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重。走进戏曲专业教学楼,走廊里悬挂的《穆桂英挂帅》戏服刺绣针脚细密,展示柜中陈列的河北梆子老唱片泛着岁月的光泽。这里的教学从不是简单模仿,学生们每周都要走进沧州梆子剧团,在排演厅里和老艺人学喷火变脸的绝活。
专业带头人王振华教授有个特别的习惯:随身带着放大镜研究老戏本。这出《钟馗嫁妹》的唱腔,是二十年前我在献县采风时,从八旬老艺人口中抢救记录的。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复原了沧州濒危剧种哈哈腔的三个经典折子戏。
二、练功房里的青春修炼
清晨六点的形体教室永远热闹,压腿把杆前总排着长队。戏曲毯子功课上,学生们要完成连续二十个小翻,汗水在红胶垫上洇出深浅不一的痕迹。唱腔老师刘美兰独创的呼吸训练法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想象自己站在运河岸边吊嗓,要让对岸摆渡的人都听清你的唱词。
2019级学生赵子昂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个曾经沉迷网游的男生,在排演《林冲夜奔》时找到了人生方向。现在他已成为沧县非遗展演的常驻演员,用他的话说:比起虚拟世界的装备,戏台上的靠旗扎巾才是真本事。
三、出将入相间的职业突围
当00后女孩张悦在直播间唱起梆子腔时,三万网友同时点亮了小红心。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是沧州职院戏曲专业的教学创新方向。毕业生中既有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的深造者,也有在文旅公司担任非遗策划的新锐力量。
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提前接触行业前沿。在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中,学生们参与设计的沉浸式戏曲体验馆,将武戏开打与VR技术结合,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机。今年毕业季,京津冀地区12家院团专程来校举办联合招聘会,提供岗位数是应届生的2.3倍。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沧州职院的戏曲专业像一座桥,连接着传统文化的深沉与现代青春的活力。当清晨的吊嗓声再次在校园响起,那些在红氍毹上翻腾的身影,正用汗水和执着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梨园故事。正如教学楼前石碑上刻着的戏谚:台上一分钟的绽放,永远始于台下十年功的坚守。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