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职业学院毕业生:舞台之外,人生同样精彩

北京戏曲职业学院毕业生:舞台之外,人生同样精彩

在北京前门鲜鱼口胡同的深巷里,国家京剧院排练厅的锣鼓声穿透砖墙。23岁的刀马旦演员李梦瑶正在排练《杨门女将》,额间的彩妆被汗水洇出淡淡水痕。这位北京戏曲职业学院2020届毕业生不知道,同班同学里坚持登台演出的已不足三成。这座被誉为戏曲人才摇篮的学府,每年送走的毕业生正在用不同方式续写着与传统戏曲的缘分。

一、梨园灯火照前路

国家京剧院每年接收的应届生中,北京戏曲职业学院毕业生占比超过四成。这些年轻人清晨五点开始练功,深夜剧场散场后还要卸妆开会,月薪五千的待遇挡不住他们对舞台的向往。在北京京剧院青年团,武生演员张子豪的微博置顶着这样一句话:当追光灯打在脸上,我就是穿越千年的那个人。

基层院团成为更多毕业生的选择。在河北梆子剧团,二十余人的演出队伍里,北京戏职毕业生占到七人。他们常年辗转于华北地区的乡镇戏台,卡车后厢搭起的临时化妆间里,油彩与泡面香气交织成独特的职业记忆。山西某晋剧团团长坦言:这些孩子科班出身,能文能武,下乡演出特别受欢迎。

二、粉墨传承新天地

北京东城区某重点小学的戏曲社团教室里,青年教师王雪婷正带着孩子们练习云手。这位95后花旦专业毕业生发现,教孩子唱《卖水》比自己在台上演穆桂英更有成就感。她的备课笔记里密密麻麻记着用动画讲解髯口把踢枪改成彩带舞等教学创意。

少儿戏曲培训市场正在升温。毕业生陈昊与三位同学创立的小梨园工作室,两年间在京城开出四家分店。他们开发的戏曲主题生日派对套餐,将变脸特技与魔术结合,成为家长圈的新宠。某培训机构负责人透露:专业院校毕业的老师课时费比普通艺术老师高出30%,仍然供不应求。

三、跨界舞台显身手

影视剧组里开始出现戏曲指导的新岗位。毕业生刘洋参与某历史剧武打设计时,将把子功巧妙融入战争场面,这段长镜头在B站获得百万点击。他笑称:现在剧组喊'戏曲指导',比喊'替身演员'的时候有尊严多了。

短视频平台上的戏曲网红正在破圈。昆曲专业的周晓萱靠改编流行歌曲的戏腔翻唱,抖音粉丝突破80万。她的编曲团队里有同校京剧、评剧专业的毕业生,最新作品《青花瓷》戏腔版登上QQ音乐国风榜前三。某MCN机构负责人表示:戏曲专业学生的身段、唱腔经过系统训练,转型古风赛道优势明显。

在798艺术区某实验剧场,毕业生创作的沉浸式戏曲《游园·今梦》正在上演。观众手持莲花灯跟随演员穿梭于园林布景中,手机扫码即可解锁不同剧情线。这种打破镜框式舞台的尝试,让传统折子戏收获了年轻观众。正如老校长在毕业典礼上所言: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它应该在你们手中焕发新的生机。这些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正在用各自的方式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生命脉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