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胡同里的曲艺摇篮:北京戏曲学院曲艺系探秘

藏在胡同里的曲艺摇篮:北京戏曲学院曲艺系探秘

推开北京戏曲学院朱红色的大门,绕过青砖灰瓦的教学楼,总能听见一阵阵清脆的快板声混着京韵大鼓的调子从东跨院飘来。这里就是被曲艺界称为活态传承基地的曲艺系所在,七年前报考时让我犹豫再三的专业,如今却成了最庆幸的人生选择。

**清晨六点的练功房**总会上演这样的场景:相声班的学生对着镜子反复调整表情,从说学逗唱基本功练起;鼓曲专业的学生举着鼓键子一练就是两小时,直到手腕发酸也不停歇。系主任李伟建老师常说:曲艺是泡出来的功夫,没有速成班。在这里,传统师承制与现代教育碰撞出独特火花。王玥波老师教评书时,总要先让弟子们背《水浒》选段,他说肚子里没墨水,醒木拍不响。

教学楼的走廊像条时光隧道,两侧贴满泛黄的老照片:侯宝林大师在排练厅说活,骆玉笙先生指导鼓曲班学生,马季老师与学员即兴砸挂......这些影像与教室里正在录制的抖音短视频形成奇妙呼应。我们既学《报菜名》这样的传统贯口,也要创作校园贷题材的新相声。去年毕业的师哥把京东大鼓改编成防疫宣传曲,在社区巡演时场场爆满。

每周三的老舍茶馆实践课最让人期待。化妆间里,京剧系的同学帮我们勾脸,舞蹈系的帮着设计身段。站在百年戏台上,台下坐着的不只是观众,还有北京曲艺团的老师举着评分表。记得第一次正式商演,我唱岔了半句西河大鼓,下台时却发现曲艺名家种玉杰老师在本子上记了密密麻麻的改进建议。

在这个被流行文化冲击的时代,曲艺系像个固执的手艺人,用最笨的方法守护着传统艺术的魂。毕业季来临时,德云社、嘻哈包袱铺的选角导演会准时出现在小剧场后排,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招考公告总贴在公告栏最显眼处。当看到同窗在《曲苑杂坛》重现课堂作业时,突然明白那些对着城墙根儿喊嗓子的清晨,终究会变成舞台上的光芒。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