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京城梨园地探访戏曲新摇篮——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实地走访记

寻根京城梨园地探访戏曲新摇篮——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实地走访记

初秋的南三环洋桥十字路口车水马龙,沿着马家堡东路向南步行三百米,一座灰瓦朱门的传统建筑在现代化写字楼群中格外醒目。这里就是被誉为戏曲界黄埔军校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所在地。

这所始建于1952年的艺术殿堂,前身是梅兰芳等大师联名倡议成立的北京市私立艺培戏曲学校。校门两侧的汉白玉浮雕上,京剧《贵妃醉酒》与昆曲《牡丹亭》的经典造型栩栩如生。门卫张师傅说,每天清晨五点,就能听见学生吊嗓子的声音穿透薄雾,像画眉鸟似的,一声声叫醒整个校园。

走进校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令人惊叹。仿古戏楼少儿戏剧场每周都有惠民演出,而相邻的现代化教学楼里,全息投影技术正将《三岔口》的夜斗场景投射在环形幕布上。京剧系学生李晓阳刚结束早功课,练功服上的汗渍还未干透:我们每天要在下沉式练功房练六个小时毯子功,虽然辛苦,但看着镜子里身段越来越像专业演员,就觉得值了。

交通便利是该校一大优势。乘地铁10号线到角门东站C口出站,步行8分钟即达。若是自驾,校园东侧设有地下停车场,每逢周末家长接送时段,保安老周总会提前半小时打开应急通道:很多家长是从河北、天津赶来的,孩子要带刀枪把子、戏服行头,大包小包的不容易。

周边生活配套完善,校门对面的梨园食府是师生们常去的聚餐点,老板特意在菜单标注武生套餐青衣轻食等特色菜品。往西走十分钟的鑫福里小区,租住着不少陪读家庭,张妈妈正在晾晒女儿练功用的厚底靴:这附近洗衣店都熟悉戏曲服装的洗护,比我们老家专业多了。

在数字化教学区,全息影像库里储存着2000多出经典剧目录像。青年教师王雪松演示着新引进的动作捕捉系统:学生做云手动作时,系统会实时生成骨骼运动曲线,精确到每个关节的旋转角度。说话间,走廊传来一阵清脆的锣鼓点,原来是河北梆子班的学生在排练新编戏《大运河》,水袖翻飞间隐约可见当年四小名旦的风采。

夕阳西下时,校门口的琉璃瓦映着晚霞流光溢彩。值班的教务主任指着正在布展的校史馆说:下个月要展出程砚秋先生亲笔修改的《锁麟囊》工尺谱,那可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此时,晚功课的胡琴声已悠然响起,延续着七十年的戏曲传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