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千年绝唱:藏戏的故乡与传奇

雪域高原的千年绝唱:藏戏的故乡与传奇

清晨的拉萨河谷还笼罩在薄雾中,大昭寺广场上的酥油灯已次第亮起。一阵高亢的唱腔穿透晨雾,头戴彩色面具的艺人踏着鼓点起舞,绛红色的长袖在风中翻飞如云。这不是电影场景,而是藏地流传七百年的活态传奇——藏戏,正在向世人讲述着雪域高原的千年往事。

一、雅鲁藏布江畔的文明胎动

藏戏的萌芽可追溯到吐蕃王朝鼎盛时期。在拉萨河与年楚河交汇的雅砻河谷,苯教祭祀仪式中的傩舞逐渐演化成具有戏剧雏形的艺术形式。公元14世纪,西藏桥梁建筑鼻祖唐东杰布为募集建桥资金,将佛经故事编成歌舞,率仙女七姐妹沿雅鲁藏布江巡演,开创了藏戏艺术的先河。

这种起源于民间募捐的艺术形式,在五世达赖时期迎来重大转折。1653年,五世达赖将藏戏纳入雪顿节庆典,规定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哲蚌寺晒佛仪式后必演藏戏。自此,藏戏从民间走向殿堂,在布达拉宫脚下的龙王潭,形成了独特的雪顿藏戏传统。

二、穿越时空的活态史诗

藏戏艺人随身携带的唐卡画轴上,用金粉绘制的温巴顿开场程式至今未变。蓝面具象征渔夫,白面具代表猎人,红黄相间的面具则是高僧大德。当鼓钹齐鸣,头戴面具的演员以高腔念白开启故事,时空仿佛倒转回吐蕃王朝的金戈铁马。

八大传统藏戏剧目中,《诺桑法王》展现人神之恋,《朗萨雯波》揭露封建农奴制黑暗,《文成公主》再现唐蕃和亲史诗。在日喀则的江孜古城,笔者曾目睹老艺人用仲古唱腔演绎格萨尔王传,苍凉的喉音震颤着宗山古堡的断壁残垣,将英雄史诗唱得荡气回肠。

三、高原明珠的现代新生

21世纪的拉萨八廓街上,传统藏戏与现代文明交织出独特景观。玛吉阿米餐厅的露台下,年轻艺人用电子琴伴奏新编藏戏;西藏大学艺术系里,00后学生用3D技术复原古格王朝壁画中的戏剧场景。更令人惊喜的是,当雄草原上的牧民用抖音直播藏戏表演,让千年艺术搭上数字快车。

在青海玉树的结古朵公园,每逢藏历新年仍会上演全本《智美更登》。这部讲述舍身布施的佛本生故事剧,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老艺人次仁扎西说:面具会褪色,唱腔会改变,但藏戏里讲的慈悲与智慧,永远是我们民族的魂。

暮色中的布达拉宫金顶渐隐于暮霭,大昭寺前的藏戏表演已近尾声。当最后一声鼓点消散在风中,观众们将哈达抛向舞台,如雪花般纷扬的白色绸缎,承载着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敬意与祝福。从雅鲁藏布江到三江源,从喜马拉雅山麓到川西高原,藏戏如同高原流淌的江河,在时光中奔腾不息,吟唱着永恒的生命赞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