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上的梆子声:河南戏曲的草根传承者
操场上的梆子声:河南戏曲的草根传承者
清晨六点半的郑州人民公园,梆子声穿透薄雾。一群银发老人正对着单双杠开嗓,金属器械成了天然的共鸣箱。领头的张大爷左脚蹬着横杆,右手在空中画圆,一段《穆桂英挂帅》的唱腔震得梧桐叶簌簌作响。这样的场景,正在中原大地的各个角落上演。
**一、水泥地上的戏台子**
在洛阳市某中学操场,每天课间操时间都会出现奇特一幕:五十多岁的门卫老李带着七八个学生,用粉笔在地上画出出将入相的虚拟戏台。老李年轻时是县剧团的武生,如今虽没了蟒袍玉带,却把起霸走边等程式化动作改编成课间操。学生们跟着他抖肩、甩臂、云手,在水泥地上走出戏曲的韵律。
**二、流动的戏曲基因库**
这些操场的非专业演员中,藏着真正的戏曲活字典。郑州大学退休教授王爱珍能完整背诵87个豫剧传统剧本,她把公园长椅当书案,义务为戏迷校正唱腔发音。在许昌某社区球场,原剧团琴师周师傅用二胡弓杆敲击篮球架,金属撞击声竟与梆子声完美契合。这些民间艺人的即兴创造,让传统戏曲在钢筋水泥间焕发新生。
**三、戏韵里的城市密码**
傍晚的开封城墙根下,三十多个戏迷自发组成移动戏班。他们推着装载道具的三轮车,遇见合适空地就支起简易幕布。有退休教师用手机直播,有外卖小哥歇班时来段快板。最年长的82岁赵奶奶说:咱们这唱的不是戏,是开封城的魂。当《花木兰》选段响起时,遛弯的市民会自然接唱,整条街变成露天剧场。
这些操场的戏曲传承者没有聚光灯,却让梆子声在晨练与晚风中生生不息。他们的唱腔或许不够专业,但那份融入骨血的戏曲基因,正通过广场的晨露、球场的阳光、街角的晚风,悄然渗入城市肌理。当豫剧名角在剧院谢幕时,这些草根艺人正在用最质朴的方式,让中原大地的戏曲血脉继续流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