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江湖里的活关公:曹仓娃与他的《出五关》

秦腔江湖里的活关公:曹仓娃与他的《出五关》

渭北平原的戏台上,一位面如重枣的武生挥舞青龙刀,高亢的秦腔穿透十里麦浪。老戏迷们攥着旱烟袋的手微微发抖——仓娃的关公来了!这个让庄稼汉们连饭都顾不上吃的角儿,正是秦腔界传奇人物曹仓娃。他演活了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忠勇,更在戏外走过了比戏文更跌宕的人生五关。

一、梨园初啼:梆子声里的少年郎

1914年寒冬,渭南曹家村的老槐树上挂满冰凌。五岁的曹仓娃踩着草鞋,跟着草台班子在雪地里翻跟头。梆子声里,班主发现这个鼻涕娃竟能完整唱出《周仁回府》的唱段。穷人家的孩子学戏,就像麦苗渴盼春雨,仓娃在鞭子与梆子声中练出了铁嗓钢喉。

十六岁那年,仓娃在《辕门斩子》里扮杨六郎。头回扎靠旗的他被二十斤重的行头压得东倒西歪,却在亮相时突然开窍,唱出了杨延昭站辕门泪流满面的苍凉。台下老把式们拍腿叫好:这娃把忠孝节义唱到骨头缝里了!

二、刀马春秋:红生戏里的真功夫

三伏天的戏台晒得烫脚,仓娃裹着三层棉靠,手持木刀演练《出五关》。汗水浸透的靠旗足有四十斤重,他硬是耍出关刀劈风的威势。某次演到斩蔡阳,木刀竟将对手演员的靠旗劈断——这力道,全凭每日在麦场对着草人劈砍三千次的苦功。

1942年西安易俗社的演出,仓娃的关公让满城轰动。当唱到匹马单刀镇荆襄时,观众席突然站起个白胡子老汉,颤巍巍要给他披红挂彩。后来才知,这位竟是当年给慈禧唱过戏的御用琴师。

三、戏比天大:老艺人的倔强坚守

文革期间,造反派要烧戏箱。仓娃半夜翻墙把青龙刀埋在祖坟旁,自己则被挂上戏霸牌子游街。批斗会上,他忽然吼起《金沙滩》的唱词:杨继业碰死在李陵碑前,把红卫兵都震住了。这出戏中戏,成了老戏迷们口耳相传的传奇。

改革开放后,县剧团请仓娃出山教戏。七旬老人清晨五点准时喊嗓,教徒弟们走台步要脚踩棉花,头顶泰山。有次示范《逃国》里的甩发功,竟把假发套甩上房梁,惹得徒弟们笑中带泪。

1989年深秋,仓娃在老家唱了最后一场《出五关》。卸妆时,他突然对徒弟说:关老爷的刀要往斜上方劈,这样才显忠义之气。说罢溘然长逝,手中还攥着那柄陪了他半辈子的木刀。如今渭北戏台仍传唱着仓娃的关公戏,每当梆子响起,恍惚间又能看见那个红脸长髯的身影,在历史的烟尘里策马而来。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