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些戏曲院校藏着最安逸的梨园时光
北京这些戏曲院校藏着最安逸的梨园时光
在798艺术区对岸的胡同深处,你可能会遇见这样的场景:身着水衣的少女捧着保温杯穿过垂花门,几个男生把三弦搁在石桌上正翻着谱子,雕花窗棂里飘出断断续续的昆腔。这不是影视基地的拍摄现场,而是京城戏曲院校里最日常的风景。当艺术院校的学生们踩着滑板冲向排练厅时,这些藏在胡同与园林里的戏曲院校,依然保留着梨园行特有的闲适韵律。
一、胡同里的传习所
南城棉花胡同深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琉璃瓦在槐树荫下若隐若现。这所由梅兰芳先生题写校名的院校,至今保留着口传心授的教学传统。每天清晨五点,老城厢的鸽哨声里就会混入学戏的咿呀声,学生们在四合院天井里压腿、喊嗓,老师端着紫砂壶踱着方步逐个指点。
午后课间最热闹的当属西跨院的藤萝架。青衣专业的学生捧着保温杯交流护嗓秘方,武生们三三两两研究着把子功,偶尔有京胡专业的学长即兴来段《夜深沉》。这里的课程表总会在专业课之间安排大段空白,留给学生泡一壶茉莉香片,在抄手游廊里细细揣摩某个身段。
二、园林中的慢课堂
京西昆玉河畔的中国戏曲学院,把明代古寺的飞檐斗拱变成了教学楼。穿过月洞门,垂花门后藏着九曲回廊,学生们捧着《牡丹亭》剧本在太湖石边对词。不同于普通院校的阶梯教室,这里的理论课常在八角亭里进行,教授说到《长生殿》的霓裳羽衣时,真有几片银杏飘落在石案上。
最惬意的要数专业小课。古琴专业的师生在水榭里调试丝弦,身段老师带着学生在假山前比划云手。傍晚时分,总能在荷花池边遇到对着晚霞吊嗓的老生班学生,他们相信气从丹田起的祖训,要把声音送到昆明湖对岸的玉泉山。
三、梨园时光的现代注解
这些院校的闲适绝非懒散,而是传统戏曲特有的节奏美学。戏曲表演系每周的茶道课,是要学生体会慢工出细活的韵味;古典文学课安排在竹林书房,教授说这样才读得进汤显祖的婉转词句。就连最年轻的电竞社团,成员们也自发研究起游戏音效与传统锣鼓经的融合。
在798艺术区办展的美术生可能不知道,相隔两条胡同的戏校学生正在用矿物颜料勾脸谱。当现代艺术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时,戏曲院校的孩子们依然守着台上一分钟的古老法则,在蝉鸣声声的夏日午后,把每个转身练上三百遍。
暮色渐浓时,胡同深处又传来胡琴声。戏校门口的保安大爷会告诉你:这拉的是《贵妃醉酒》的过门,孩子们又要加练了。路灯次第亮起,那些雕梁画栋的院落里,属于梨园的时光依然按照自己的韵律流转。或许正是这份不急不躁的坚守,让六百年戏曲血脉在钢筋森林里始终温热如初。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