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京城戏曲地图:国粹好戏连台,总有一出让你挪不开眼

七月京城戏曲地图:国粹好戏连台,总有一出让你挪不开眼

盛夏的北京城,蝉鸣声里藏着戏韵。长安大戏院的朱红门帘刚掀起一角,梅兰芳大剧院的水牌已换了新名,国家大剧院穹顶下的锣鼓点穿透了暑气。这座千年戏码头从未冷场,七月里更有数十台好戏轮番登场,老戏迷捧起茶碗往戏园子钻,年轻人举着文创雪糕在剧场自拍打卡,谁说戏曲只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

一、传世经典永不谢幕

长安大戏院的《龙凤呈祥》演了三十载,每到周末依旧座无虚席。红木雕花椅上,银发票友跟着乔玄的念白轻轻点头,手里核桃转得与胡琴节奏暗合。隔壁梅兰芳大剧院正唱着全本《四郎探母》,铁镜公主的旗头在追光灯下流光溢彩,年轻观众举着望远镜捕捉演员眼波流转的瞬间。

保利剧院则端出昆曲盛宴,《牡丹亭》的水袖舞动处,杜丽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念白引得00后观众在弹幕墙刷屏。戏台侧面的字幕屏亮着双语注释,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举着电子讲解器,跟着柳梦梅的折扇开合轻声惊叹。

二、新编戏打破次元壁

繁星戏剧村的《新龙门客栈》让武侠迷直呼过瘾,多媒体纱幕上黄沙漫卷,程派青衣的唱腔与电子音效碰撞出奇妙化学反应。国家话剧院小剧场里,《李大钊》的京剧摇滚版国际歌掀翻屋顶,00后观众举着荧光棒打call,老戏迷却在唱段里听出了裘派花脸的苍劲韵味。

前门三里河的露天戏台更会玩,全息投影技术让《钟馗嫁妹》的捉鬼场景跃然夜空,观众捧着老北京瓷罐酸奶,看钟馗的髯口在夜风中轻扬。散场时扫码领的戏曲盲盒,拆开竟是Q版穆桂英冰箱贴。

三、亲子场次承包暑假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把《三打白骨精》变成互动游戏,小观众举着金箍棒道具帮助孙悟空降妖。首都图书馆的皮影戏工作坊里,孩子们操控着彩色驴皮人偶,在幕布后演绎属于自己的《哪吒闹海》。最抢手的是正乙祠戏楼的亲子专场,能跟着京剧演员画脸谱的体验票,开售三分钟即告罄。

这个七月,京城戏曲地图远比想象中精彩。当你在南锣鼓巷排队买文宇奶酪时,不妨拐进隔壁的蓬蒿剧场看场实验版《图兰朵》;逛完景山公园万春亭,下山正好赶上中山音乐堂的昆曲雅集。戏曲从未远离这座城市的烟火气,它藏在胡同深处的戏楼飞檐,飘在什刹海酒吧街的吉他声里,等你来遇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