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上的曹操:一张白脸背后藏着多少门道?
戏台上的曹操:一张白脸背后藏着多少门道?
每当铿锵的锣鼓声响起,戏台上一张白脸登场,台下观众不用看行头就能认出这是曹操。但若以为戏曲里的曹操永远是那副奸诈相,可就小看了这门传统艺术的精妙。从徽班进京到各地方戏勃兴,曹操的这张脸谱里,藏着梨园行当两百年来对人性的琢磨。
一、白脸未必是定式
徽剧初兴时的曹操,脸上可不止白色。徽班老艺人传下的五彩谱里,曹操眉间总点着朱砂红,这抹血色暗示着其枭雄本色。直到程长庚执掌三庆班,才把曹操的脸谱定型为整张白面。这位京剧鼻祖在《击鼓骂曹》里演曹操,特意用白垩粉勾出高耸的眉骨,活脱脱一副宁教我负天下人的狠辣相。
梆子戏里的曹操又是另一番模样。山西蒲剧《白逼宫》中,曹操勾的是老红脸,额间画着火焰纹。这出戏讲汉献帝衣带诏事,红脸象征曹操此时仍是汉室忠臣。待到《战宛城》里强占邹氏,演员当场抹去红彩改勾白脸,一折戏里变两次脸,把人物心路演得淋漓尽致。
川剧变脸绝活更把曹操的多面性玩出花样。《捉放曹》里曹操杀吕伯奢时,演员在转身瞬间从红脸变白脸,快得连摄影机都难捕捉。这种手法比直白的脸谱更耐人寻味——奸雄本色原是藏在骨子里的。
二、笔锋里的春秋
戏曲脸谱的每一笔都有讲究。曹操眉间的反葫芦纹,取自相书里的奸门痣,两笔倒挂的朱砂红形似悬胆,暗喻其心思难测。眼下两道鱼尾纹必用浓墨,要勾得如刀刻般凌厉,方显杀伐决断之气。
不同流派对细节处理各有妙招。侯派传人勾曹操眼窝时爱用云头纹,眼角上挑如飞燕,透着股机敏劲;郝派则喜画火焰眉,两道赤眉斜插入鬓,平添几分霸气。这些细微差别,正是老戏迷品戏的乐趣所在。
江南昆曲处理曹操更见文人气。苏昆《群英会》里的曹操,白脸上缀着金粉勾的梅枝纹,既显枭雄气度,又暗合其诗人本色。这般设计,倒与曹孟德对酒当歌的诗情不谋而合。
三、脸谱之外有乾坤
晚清戏班进皇宫演《战宛城》,慈禧见曹操白脸不喜,传旨要改成红脸。名角杨小楼灵机一动,在额头添了块金印,说是汉相金印镇奸邪,既保住了脸谱传统,又哄得老佛爷开怀。这桩轶事道出脸谱背后的权力博弈。
新编历史剧常为曹操翻案。某版《赤壁》让曹操勾紫脸,取紫气东来之意。老艺人摇头说这是糟改,年轻观众却觉得耳目一新。脸谱的演变,恰似时代思潮的晴雨表。
当代戏曲大师裴艳玲有言:曹操的脸不是画出来的,是演出来的。她在《华容道》里演曹操,败走时故意蹭花半面妆,那斑驳的白脸映着火光,竟透出几分英雄末路的悲凉。
从勾脸到破脸,从定型到解构,曹操的脸谱始终在与时代对话。当我们细看那抹白色时,看到的何止是奸诈?分明是艺人用油彩写就的人性寓言。下次在戏台邂逅白脸曹操,不妨多留意他眉梢眼角的笔触,那里藏着比史书更鲜活的三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