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名角曹昌娃:一位民间艺人的苦情戏人生
秦腔名角曹昌娃:一位民间艺人的苦情戏人生
在陕西三原县的老戏迷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曹昌娃的《三上轿》。这位生于清末的秦腔艺人,用他独特的苦音腔在渭北平原唱响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人生悲歌。他的人生与舞台交织重叠,那些催人泪下的唱段,恰似他跌宕命运的注脚。
一、戏台上的苦情人生
曹昌娃最擅长的《三上轿》里,崔秀英三番五次被迫改嫁的悲惨遭遇,与他本人的身世有着惊人的呼应。这位出身贫寒的艺人,十二岁被卖进戏班,班主手中的皮鞭在他背上刻下道道伤痕。学戏的日子里,他常在月明星稀时独自对着渭河练嗓,河水的呜咽声混着少年压抑的啜泣,渐渐化作了戏文中肝肠寸断的哭腔。
他独创的抽泣腔并非刻意为之。每逢唱到崔氏女在轿内泪如雨下时,童年时目睹母亲被债主逼死的场景便浮现在眼前。那颤抖的拖腔里,藏着戏班少年用草绳捆住渗血双膝坚持练功的痛楚,混着流浪艺人走乡串寨时破碗里冷粥的酸涩。
二、民间戏班的生存智慧
二十世纪初的关中戏班,要在军阀混战中求存,靠的不仅是唱功。曹昌娃带领的昌盛班能在乱世立足,源于他独创的活词戏。他们会根据观众反应即兴编词,某次在富平演出时,见台下多是面黄肌瘦的饥民,他当场将《周仁回府》的唱词改为朱门酒肉百姓苦,官仓老鼠大如斗,引得满场喝彩。
这种接地气的改编背后,是民间艺人敏锐的生存嗅觉。戏班每到一地,曹昌娃总要先逛市集、听闲谈,把时下百姓最关心的事融入戏文。他将秦腔传统的十三辙韵脚与方言俚语结合,创造出老妪能解的新唱法,让深宫怨妇的哀叹变成了农妇都能哼唱的调子。
三、草台班子的艺术突围
在西安城里的戏园子拒绝草根戏班登台的时代,曹昌娃带着班子在渭北的土台子上完成了一场艺术革命。他用驴车改造流动舞台,以柳木雕花替代昂贵的戏箱,甚至发明了用桐油彩绘脸谱的技法。这些土法上马的创新,反而让他的表演透出粗砺的生命力。
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对传统程式的突破。在《火焰驹》中,他让黄桂英不再只是哭哭啼啼的大家闺秀,而是披着红绸在火场中疾走的复仇女神。这种带着泥土味的改编,恰似关中平原上倔强生长的酸枣树,在砖石缝里绽放出带刺的芬芳。
当1938年日寇的铁蹄踏破潼关时,六十岁的曹昌娃最后一次登台。那天的《金沙滩》唱得格外悲壮,杨继业碰碑前的最后一段唱腔,老艺人突然加入即兴的喊坡,苍凉的声音在黄土沟壑间回荡三日不绝。这场演出后,戏班星散,但那些沾着血泪的唱腔,早已化作渭北高原上的风,在民间代代相传。如今戏台下的老人常说,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曹昌娃的抽泣腔在村口的古戏楼里幽幽飘荡。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