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学戏曲指南:藏在工业城里的梨园雅韵

曹妃甸学戏曲指南:藏在工业城里的梨园雅韵

一提到曹妃甸,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是塔吊林立的港口和繁忙的工业区。但在这座新兴滨海城市里,一抹水袖正悄然舞动,一板一眼的戏曲唱腔正在厂房与社区间流转。想要在曹妃甸寻找戏曲学习之地,不妨跟着这份指南探访那些鲜为人知的戏曲角落。

一、社区里的梨园新声

在临港商务区的文化服务中心,每周三下午总能看到一群手持折扇的居民。这里开设的百姓戏苑公益课堂,由原唐山评剧团退休琴师李凤茹老师亲自执教。62岁的李老师总爱说:咱唐山是评剧发源地,可不能断了这脉。课堂上不仅教《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经典唱段,还会结合现代生活编创新词。

各街道文化站也不定期推出短期戏曲体验课。上个月,中山路街道举办的戏曲快闪训练营就吸引了不少年轻人,00后小伙张子航用手机直播学唱评剧的过程,意外收获上千点赞。这些社区课堂最大的魅力在于零门槛,带个水杯就能来学上两段。

二、校园里的传承薪火

曹妃甸第三小学的课后服务时段,总能听见童声演唱的《小桥送线》。这所河北省戏曲进校园示范校,专门聘请了唐山演艺集团的青年演员驻校授课。孩子们不仅要学唱腔身段,还要动手制作戏曲头饰,美术课上画脸谱更是成了最受欢迎的环节。

职教城的艺术设计专业悄然增设了戏曲服饰选修课,学生们在打版裁剪中理解蟒袍靠旗的奥妙。更惊喜的是,华北理工大学曹妃甸校区的戏曲社团海韵社,每年都会排演融合海洋文化的新编戏,去年改编的《海神妈祖》还在大学生戏剧节拿了奖。

三、市井间的戏曲江湖

老城区的晨光茶楼藏着位神秘人物——曾给新凤霞配过戏的鼓师赵老爷子。每天清晨,茶楼二楼都会传出清脆的檀板声,这是赵老带着票友们吊嗓子。虽不对外招生,但若有心求学,带着二两茉莉大方请教,老爷子多半会指点几句偷着学的诀窍。

曹妃甸大剧院每月末的百姓戏台是草根戏迷的狂欢。在这里能结识各行各业的戏曲达人:码头工人王师傅能反串老旦,幼儿园刘园长擅演刀马旦,他们组成的海港梨园票友会常组织互教互学。最近还在短视频平台开设曹妃甸戏码头话题,线上线下联动教学。

夜幕降临,滨海大道旁的文化广场常有即兴戏曲角。海风裹着胡琴声掠过万吨巨轮,产业工人们卸下一身疲惫,在海岛变奏版的评剧唱腔中找寻精神归宿。这种扎根生活的传承,或许正是戏曲艺术最本真的模样。下次路过曹妃甸,不妨循着戏韵去探访这些隐秘的戏曲课堂,或许转角就能遇见属于你的梨园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