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学戏指南:推开传统文化这扇门,总有一处梨园为你留灯
京城学戏指南:推开传统文化这扇门,总有一处梨园为你留灯
推开朱漆斑驳的四合院门,一声悠长的胡琴声穿透老槐树的荫翳。北京城的戏韵藏在胡同深处的老戏楼里,凝在票友翘起的兰花指间,也流淌在少年人跟着短视频模仿的水袖动作中。这座千年古都正以最包容的姿态,为每个想触摸戏曲灵魂的人敞开大门。
一、殿堂级科班:戏曲艺术的象牙塔
西城区里仁街3号的红墙内,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的晨功从不间断。清晨六点的练功房,少年们踩着厚底靴走圆场,汗水浸透的练功服上洇出朵朵云纹。这里走出过孟广禄、李胜素等名家,四年本科要学唱念做打、戏曲理论、剧目排练等二十多门课程。报考者需通过专业课三试和文化课高考,每年招收名额不足百人。
中央戏剧学院戏曲系的特色在于创新传承。东棉花胡同39号的教学楼里,传统《牡丹亭》与实验戏曲《麦克白》的排练声此起彼伏。表演专业学生要修满2600学时,从昆曲程式到现代戏剧理论无所不包。去年毕业大戏《梨园春》融合全息投影技术,让老戏迷直呼看到了戏曲的未来。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三年制专科更侧重实践教学。大兴校区16个标准化练功房常年灯火通明,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大二就能参与院团实习。去年毕业生张子涵在长安大戏院《白蛇传》中反串许仙,谢幕时观众往台上扔的绢花铺满了台毯。
二、民间梨园:市井中的艺术传承
前门西河沿街的北京京剧院传习所,每周三晚总飘着茉莉花茶香。65岁的李凤云老师教《贵妃醉酒》,会掏出她1987年在梅兰芳剧团时的演出照。这里业余班分初级、提高两级,2800元/期的学费包含定制水袖和彩鞋。去年有位法国留学生结业时,用不太标准的京白唱完《卖水》选段,全场票友起立叫好。
东城区文化馆的公益培训堪称戏曲界的百姓大讲堂。每年春秋两季开设京剧、昆曲、评剧等12个门类课程,提前三天放号总被秒空。58岁的王建国师傅在非遗工作室教京剧脸谱绘制,他调制的金粉要用陈年骨胶熬制三小时,这样勾出来的二郎神第三只眼才有灵光。
杨梅竹斜街的胡同戏曲工坊藏着惊喜。每周六下午的跨界工作坊,京剧武生与街舞少年切磋云手与Wave的结合,北昆旦角教年轻人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主理人小柯说:上次活动有对情侣把《探清水河》改成京剧版求婚,在场大爷大妈感动得直抹眼泪。
三、沉浸式体验:戏在生活深处
正乙祠戏楼的戏装体验项目火爆非常。花880元不仅能试穿苏绣蟒袍,还能跟着师傅学《霸王别姬》的剑舞。化妆师描勒眉眼时要讲规矩:旦角额头要开三停,武生的剑眉要斜飞入鬓,这都是老辈传下的黄金比例。
湖广会馆的戏曲早茶别有风味。每周日早九点,伴着《四郎探母》的唱腔,食客用豆汁儿焦圈配驴打滚。茶博士王师傅耍铜壶时总念叨:早年间角儿们赶包,就是揣俩门钉肉饼边吃边扮戏。
梨园书店的剧本围读会渐成新宠。每月最后一个周五,戏迷们围读《锁麟囊》剧本,书店主人老周会用古董留声机播放1940年的程砚秋原声。有次读到回首繁华如梦渺时,窗外的银杏叶正巧落满青砖地,在场无人不唏嘘。
从琉璃厂西街飘出的墨香里,总掺着若有似无的西皮流水声。在京城学戏,或许始于抖音里15秒的戏腔挑战,可能起于胡同口听见的一段《空城计》,但终究会沉淀为生命里的一段文化基因。当你在某个清晨突然发现自己走路时有了台步的韵律,那便是千年戏曲在这座城市埋下的种子,悄悄发了新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