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名角曹正军:把花鼓戏唱出泥土香
草根名角曹正军:把花鼓戏唱出泥土香
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在湖南益阳的田间地头,每当这熟悉的唱腔响起,乡亲们就知道是曹正军的花鼓戏班子来了。这位扎根乡野的草根艺人,用四十载光阴将花鼓戏的种子撒遍洞庭湖畔,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生机。
一、泥土里长出的戏骨子
1979年的夏天,17岁的曹正军跟着民间戏班走村串巷。在安化县一个偏远山村,戏台搭在晒谷场上,三块门板拼成舞台,四盏煤油灯权当追光。台下乡亲们自带板凳,挤得水泄不通。当曹正军唱完《刘海砍樵》选段,老戏迷张大爷颤巍巍递上两个煮鸡蛋:娃子,你这嗓子像浸了山泉水的笛子,清亮!
这样的场景在八十年代屡见不鲜。曹正军记得有次在桃江演出《补锅》,突降暴雨,观众却无人离场,举着油纸伞看完全场。这些画面让他坚信:花鼓戏的根在民间,在那些沾着露水的清晨和飘着稻香的黄昏。
二、老戏新唱见功夫
在传承经典剧目的同时,曹正军带领剧团大胆创新。他们将传统小调《放风筝》改编成环保主题的《追风筝的人》,用诙谐的唱词讲述垃圾分类;把《打铜锣》的故事情节搬到现代新农村,展现基层干部的工作日常。
2018年创排的现代花鼓戏《稻花香里》堪称代表作。该剧以乡村振兴为背景,讲述返乡青年与守艺老人的故事。曹正军设计双声对唱:青年用普通话,老人用方言,新旧唱腔交织中完成代际对话。在长沙首演时,这种创新形式赢得满堂彩,谢幕掌声长达十分钟。
三、戏比天大的坚守
现在年轻人看戏,不是用耳朵听,是用手机拍。曹正军无奈地说。但他坚持每场演出前带领演员练早功,要求年轻演员必须掌握四功五法。在数字剧场流行的今天,他仍坚持带着竹编戏箱下乡,箱子里装着祖传的云锣、竹笛和手抄戏本。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开始关注传统戏曲。曹正军的抖音账号曹老爹唱戏已有30万粉丝,最火的《蔡坤山犁田》短视频获赞50万次。评论区里,年轻网友留言:原来花鼓戏这么带劲!
从青丝到白发,曹正军用脚步丈量着湖湘大地的戏路。他说:花鼓戏就像田埂上的紫云英,看着不起眼,开起来却能染红整片春天。在这位老艺人的坚守中,我们听到了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回响,看到了民间艺术与时俱进的活力。当新一天的太阳升起,曹家班的戏箱又将启程,把那些带着稻香的曲调,唱给更多知音听。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