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刚:豫剧舞台上的百变金嗓

曹志刚:豫剧舞台上的百变金嗓

豫剧名家曹志刚的戏迷们有个甜蜜的烦恼:每次在剧场门口买唱片,总要被琳琅满目的专辑晃花眼。这位从河南鄢陵走出来的戏曲演员,用三十年光阴在舞台上塑造了近百个性格迥异的角色。他的唱腔时而如黄河奔涌,时而似山涧清泉,让戏迷们直呼这哪是一个人的嗓子。

一、文武全才的舞台人生

1987年的深秋,河南省豫剧三团排练厅里,17岁的曹志刚正在给《三哭殿》中的李世民试装。他对着镜子反复调整雉鸡翎的角度,突然发现镜中人的眉眼间竟透着一股少年天子的英气。这个发现让他兴奋得整夜未眠,第二天清晨的练功房第一次响起了他清亮的二八板唱腔。

在《三哭殿》中,他既要展现李世民的帝王威仪,又要在哭殿一场中处理复杂的亲情纠葛。当唱到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时,他的嗓音如金钟玉磬;而在下位去劝一劝贵妃娘娘时,又化作春风化雨般的温柔。这种刚柔并济的演绎,让他在1990年全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中一举夺魁。

二、声腔里的千面人生

在豫剧《五世请缨》中,曹志刚扮演的杨继业需要从壮年演到暮年。为表现人物沧桑变化,他特意到登封市拜访了三位百岁老人,观察他们说话时的气息控制。最终在舞台上,他用气若游丝的唱法处理老年唱段,将杨家将忠烈传千古这句唱词演绎得荡气回肠。

现代戏《女婿》中的农民企业家角色,对传统戏曲演员来说是个巨大挑战。曹志刚深入豫东农村采风三个月,把农民企业家接电话时的方言土语化入唱腔。在新政策好比那及时雨的唱段里,他巧妙融入河南坠子的滑音技巧,让老戏迷们拍案叫绝。

三、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2018年郑州大剧院的跨年演出中,曹志刚做了一次大胆尝试。在《程婴救孤》经典唱段十六年的演绎中,他首次加入电子混响技术。当十六年含辛茹苦的尾音在剧场穹顶回旋时,观众席爆发出长达三分钟的掌声。有老戏迷抹着眼泪说:这新瓶装的老酒,更醉人了。

在培养青年演员方面,曹志刚有套独特方法。他要求弟子们不仅要学唱腔身段,还要研读《资治通鉴》和《河南方言研究》。演戏演的是人情世故,不懂历史怎知古人悲喜?这句话已成为豫剧界的教学金句。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曹志刚,依然保持着每天清晨吊嗓的习惯。豫剧院的梧桐树下,他的唱腔时而高亢如《打金枝》中的唐代宗,时而婉转似《桃花庵》里的陈妙善。这穿越时空的声腔艺术,正随着他的金嗓,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