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绕梁四十年——记民间柳琴戏艺人张长顺
乡音绕梁四十年——记民间柳琴戏艺人张长顺
在鲁南苏北交界的十里八乡,提起柳琴张的名号,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会哼两句《拾棉花》。这位年过花甲的老艺人,用四十年光阴在田间地头搭起的戏台上,为乡亲们守着一方会呼吸的戏曲天地。
张长顺的戏箱里藏着一把褪了漆的月琴,琴颈上七道深浅不一的刻痕,记录着他人生最艰难的岁月。1983年冬,他带着戏班在微山湖东岸巡演时遭遇暴雪,戏班成员受困三天,正是这把月琴的琴弦被拆下来熬成了面糊,救活了五个孩子的性命。如今每当调弦,老张总要先抚过那七道刻痕,仿佛还能摸到当年风雪的温度。
没有科班出身的张长顺独创了地气唱法。清晨在麦田吊嗓子,他让徒弟们趴在地上听声波如何贴着泥土震颤;傍晚在打谷场排戏,他要求演员们赤脚感受夯实的土地。这种独特的训练方式,让他们的唱腔里天然带着泥土的腥甜,每个拖腔都像麦穗在风中摆动的弧度。
农闲时节的老戏台别有洞天。临时搭起的台子下,观众们自带马扎围坐,老太太的针线箩筐里装着针头线脑和瓜子,孩子们在草垛间追逐嬉闹。台上《喝面叶》正唱到热闹处,突然窜出几只芦花鸡,演员们即兴编词:这厢唱得正欢畅,哪家鸡公来捧场,惹得台下笑倒一片。这种浑然天成的互动,让传统剧目在乡野间焕发着鲜活的生命力。
去年冬天,省城来的非遗专家在台下抹着眼泪听完《大祭桩》。散场后,老张蹲在卸了一半的戏台边抽旱烟,火星明灭间轻声说:戏文里的忠孝节义,就该在老百姓的烟火气里活着。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极了月琴上那根最老的丝弦。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