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的“飞天技”——侧空翻的舞台艺术

**戏曲中的“飞天技”——侧空翻的舞台艺术**

在戏曲舞台上,武打动作总能引得观众屏息凝神,其中有一类动作尤其惊艳:演员凌空跃起,身体如旋风般横向翻转,落地时轻盈无声。这种技巧在当代被称为“侧空翻”,但在传统戏曲行当中,它有一个更为传神的名称——“**抢背**”。这一动作不仅是武戏的高光时刻,更暗藏着戏曲表演的千年智慧。

---

一、“抢背”之名:从实战到艺术的蜕变

“抢背”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的杂剧。古时武行中,“抢背”原是模拟战场搏杀时被击倒的闪避动作,强调“顺势翻滚”的实战性。到了明代,随着戏曲程式化体系的成熟,艺人们开始将这类动作提炼为舞台语言。因演员翻身时需以背部着地“抢”先触地,故得名“抢背”。

有趣的是,不同剧种对这类动作的称谓各有讲究。京剧称“抢背”多指向前滚翻,而横向空翻则常唤作“**扑虎**”,取猛虎扑食之势;昆曲老艺人则爱用“**鹞子翻身**”形容其迅捷,暗合飞鸟振翅的意象。这些称谓差异,恰恰折射出戏曲流派对同一动作的美学解读。

---

二、戏台上的“空中书法”

在经典武戏《三岔口》中,任堂惠与刘利华摸黑对打时,数个“抢背”动作如行云流水,将黑暗中试探的紧张感推向高潮。演员需在腾空瞬间完成“三挺”(挺颈、挺腰、挺膝)与“两控”(控腿、控臂),身形既要刚劲如弓,又需保持戏曲特有的圆融之美。

老辈艺人传授“抢背”时讲究“三节六合”:以腰为轴,肩、胯、踝三关节协同发力,配合气息的收放。这种训练体系与武术中的“轻功”修炼异曲同工,演员往往要在铺满豌豆的斜坡上反复练习,方能练就落地时的“猫功”——悄无声息却稳如磐石。

---

三、超越技巧的情感载体

真正的大角儿演“抢背”,从不单炫技。在《长坂坡》赵云救主段落中,演员连续三个“抢背”接“僵尸倒”(直体后倒),将赵子龙血战突围的悲壮演绎得淋漓尽致。此刻的腾跃翻转,已然化作角色情感的具象延伸。

上世纪三十年代,武生泰斗盖叫天改良传统“抢背”,首创“拧身转体三百六十度”技法。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观众要看的不是翻跟头,是人在绝境中的那口气。”这种艺术自觉,让“抢背”从单纯的武打技巧升华为角色塑造的重要手段。

---

结语:空中的文化密码

从勾栏瓦舍到现代剧场,“抢背”跨越千年仍在戏台上翻飞。这个动作承载的不仅是演员的功夫,更是中国戏曲“以形写神”的美学密码。当下年轻观众在惊叹于侧空翻的视觉冲击时,若能细品其中“抢”的机敏、“背”的柔韧,或许能触摸到传统艺术更深层的脉搏。

(全文约980字)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