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岑溪清晨开嗓到日暮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戏曲江湖

【寻味岑溪】清晨开嗓到日暮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戏曲江湖

清晨六点,岑溪中学后巷飘来悠扬的胡琴声。七十岁的李伯照例挎着褪色的帆布包,踩着青石板往中山公园去,包里那套绣着金线的戏服,还是三十年前梧州粤剧团解散时老团长送的。

阿全,今日唱《帝女花》定《紫钗记?李伯熟门熟路拐进榕树下的八角亭,七八位老人正在调试二弦、月琴。晨雾里,画着油彩的李贵妃端着茶缸润嗓,旁边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是专程从南宁回来探亲的陈家小妹。

这座藏在桂东南的小城,戏曲的魂灵在街巷间流转。想听最原汁原味的日场戏曲,不妨跟着老戏迷们走一遭:

**人民广场东南角的榕树剧场**,每天雷打不动十点开锣。三棵百年古榕交错的枝桠下,总见着穿香云纱的阿婆摇着蒲扇打拍子。上周三,梧州粤剧团的退休琴师陈叔带着徒弟来切磋,临时搭的戏台前围了五层人,卖凉茶的阿英姐愣是送出去二十碗罗汉果茶。

转过南门路的**岑溪市文化馆**,每周二、四下午的公益戏曲课堂最是热闹。六十三岁的辅导老师莫雪梅年轻时是县文工团的当家花旦,现在带着二十几个老学生练水袖。上个月他们自排的《天仙配》在梧州戏曲汇演拿了三等奖,后台拆头面时,几个阿婆还抹着眼泪说这辈子值了。

要说最有市井气的,当属**解放路的广式茶楼**。二楼临窗的八仙桌永远留给票友,点一笼虾饺,叫壶六堡茶,就能跟着拍子哼整日。老板强哥年轻时在佛山学厨,总爱说:我哋呢度,蒸排骨要猛火,唱大戏要落足感情。

近来最让戏迷们津津乐道的,是**城东社区活动中心**新添的LED屏。每月初八的百姓戏台,街坊们自带板凳占位子。上周六演《十五贯》时突降暴雨,七十八岁的张叔举着伞给拉高胡的老伴挡雨,台下观众愣是没人离场。

暮色渐沉,李伯收拾着行头,手机突然响起视频铃声——在深圳带孙子的老搭档发来一段《柳毅传书》的录音。听见冇?这板胡还是当年文化宫拆建时,我们在瓦砾堆里捡回来的那把。晚风掠过百年骑楼,戏文里的悲欢离合,仍在岑溪人的烟火日常里流转。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