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下的观众都去哪儿了?
戏台下的观众都去哪儿了?
五十年代的老北京城,天桥戏园子门口总是排着长队。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在人群里,裹着棉袄的老少爷们跺着脚取暖,就为抢个好座儿听场《定军山》。那时的戏票要用粮票换,可戏迷们宁肯少吃半斤白面也要看角儿。如今长安大戏院的金丝绒座椅依然光鲜,可台下再难见这样的盛况。
建国初期的统计显示,全国每天有超过200万人在戏园子里听戏。1953年文化部普查发现,仅北京一地就有37个日夜场全开的戏园,河北梆子班社每到农闲时节巡演,能在冀中平原连演三个月不歇台。这种全民看戏的盛景,在八十年代电视普及后开始瓦解。到2000年文化部白皮书披露,传统戏曲观众锐减至年均800万人次,不足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当我们走进杭州小百花越剧团的排练厅,会发现台下坐着的多是银发老人。73岁的王奶奶每周三雷打不动来听戏,她说年轻时村里搭草台班子,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打着火把赶夜路来看。现在年轻人宁愿在手机上看五分钟的戏曲脱口秀,也不愿坐两小时看完整本《梁祝》。中国戏曲学院2021年的调研显示,35岁以下观众占比不足7%,但短视频平台的戏曲类内容点击量却突破百亿。
天津的茶馆相声与京剧跨界演出场场爆满,苏州评弹演员在直播间收获百万粉丝,这些新现象暗示着戏曲的另一种可能。上海京剧院去年推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大胆启用90后演员并加入现代舞美,首轮30场演出上座率达到92%。这让人想起梅兰芳先生当年的创新,他给传统戏加上电光布景时,何尝不是一种离经叛道?
从万人空巷到小众艺术,戏曲观众的变迁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的百年剧变。当我们在短视频里刷到00后票友的戏腔翻唱,在商场中庭偶遇汉服少女的水袖表演,或许该重新思考:戏台下的观众从未真正离开,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与传统对话。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