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腔婉转三十载曾玲唱的是哪出角儿?

戏腔婉转三十载曾玲唱的是哪出角儿?

在江南某个细雨绵绵的戏楼后台,曾玲正对着斑驳的铜镜勾脸。金粉随着毛笔游走,渐渐绘出柳叶吊梢眉,额间一抹朱砂红衬得镜中人愈发娇俏。这已是她第三十次扮上《牡丹亭》的杜丽娘,水袖轻扬间,仿佛还能听见二十年前师傅那句:唱戏是往骨子里刻魂儿。

一、水磨调里觅知音

1987年的苏州评弹团招考现场,16岁的曾玲捏着准考证的手沁满汗珠。主考官要她即兴来段《白蛇传》,这出以缠绵悱恻著称的评弹开篇,却被她唱出了金戈铁马的锐气。评委们面面相觑时,角落里传来一声轻笑:这丫头嗓子像浸了虎丘的泉水,倒是块唱昆曲的料。

正是这句评语,让曾玲与昆曲结下不解之缘。在江苏省昆剧院,她每日五更天就跟着师傅吊嗓子,虎丘泉边吊嗓的传统延续了整整三年。水磨腔讲究气若游丝,声如贯珠,她硬是把《游园惊梦》的袅晴丝唱得百转千回,连窗外的画眉都忘了啁啾。

二、氍毹台上见真章

1995年的香港戏曲节,曾玲带着新编《长生殿》跨海献艺。当唱到七月七日长生殿时,台风突袭导致停电。黑暗中,她清亮的嗓音穿透风雨:夜半无人私语时——台下两千观众竟默契地打开手机照明,点点荧光汇成星河,映着台上一袭红衣翩若惊鸿。

十年后改编《桃花扇》,她别出心裁地在传统曲牌中融入苏州评弹的俞调。李香君血溅桃花扇那场戏,曾玲用真假嗓转换将悲怆演绎得层层递进,谢幕时观众席爆发的掌声持续了整整十五分钟。有老戏迷抹着眼泪说:这哪是唱戏,分明是把人心揉碎了再捧出来。

三、守正创新两相宜

2018年故宫畅音阁重启大戏,曾玲受邀演出《牡丹亭》。面对这座三百年的皇家戏楼,她大胆启用明代服饰复原小组制作的缂丝戏服。当杜丽娘步步娇的唱腔在藻井下回旋时,衣袂上的金线牡丹在宫灯光晕中若隐若现,恍如穿越时空的对话。

如今已过天命之年的曾玲,仍坚持每周到苏州昆曲传习所授课。看着小学员们稚嫩的兰花指,她总会想起自己第一次勾脸的场景。铜镜里那个紧张到发抖的姑娘,如今眼角已有了细纹,但描眉的手依旧稳如当年——这双手描过杜丽娘的春愁,画过李香君的血性,如今正在新一代的脸上续写传奇。

幕起幕落间,曾玲的戏仍在继续。当有人问起她唱的是什么戏,老票友总会神秘一笑:你且去听她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那水磨腔里淌着的,何止是昆曲?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