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旧影:曾黎早年的戏曲人生
梨园旧影:曾黎早年的戏曲人生
1996年的北京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练功房内,一位身段修长的少女正在水袖翻飞间揣摩《贵妃醉酒》的身段。二十余年后,当这位少女以演员曾黎的身份重回大众视野时,鲜少人知那段浸染着油彩与戏服的青葱岁月,早已在她举手投足间镌刻下永恒的印记。
**【氍毹初试声】**
十一岁考入湖北省京剧院的经历,让曾黎比同龄人更早领悟到戏曲艺术的残酷与绚烂。在汉剧名家陈伯华的故乡,这个湖北姑娘每日清晨五点便要开始耗腿、走圆场。当时排练的《二度梅·丛台别》中,她饰演的陈杏元需要踩着三寸高的厚底靴完成长达二十分钟的唱做表演,水袖功与眼神流转间,已能窥见日后荧屏上那份独特的古典气质。
**【梅韵程腔】**
在中国戏曲学院深造期间,曾黎主攻梅派青衣,却在程派唱腔上展现出惊人天赋。据同窗回忆,她在《锁麟囊》春秋亭一折中的演唱,能将程派幽咽婉转的脑后音与梅派清丽圆润的行腔巧妙融合。一段《牡丹亭·游园》的【皂罗袍】,她用水磨腔勾勒杜丽娘的旖旎情思时,指导老师曾感叹其眼神流转竟暗合昆曲眼随指尖走的要诀。
**【幕后台前】**
九十年代戏曲式微的背景下,戏校学生常在长安大戏院跑龙套维持生计。曾黎最难忘的,是某次临时顶替生病的师姐出演《白蛇传》青蛇。没有排练时间的她,凭借平日观察积累,在盗仙草一折中完成高难度出手枪背接剑的高难度动作。这场救场演出留下的黑白剧照,至今仍被戏校老师用作身段教学范例。
如今回望那段与戏曲耳鬓厮磨的岁月,曾黎坦言青衣行当赋予她独特的角色理解力。拍摄《聊斋》时,她处理婴宁笑不露齿的仪态,下意识运用了旦角笑不启唇的表演程式;饰演《大唐荣耀》中的杨贵妃,梅派《太真外传》的韵白节奏自然流淌于台词之间。这些深植于骨血的艺术基因,恰似当年练功房窗棂投下的斑驳光影,在时光流转中愈发清晰动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