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游走于传统与现代间的戏曲传承者

曾黎:游走于传统与现代间的戏曲传承者

在京剧《白蛇传》的舞台上,一袭素衣的曾黎以水袖掩面,转身时眼角泛起的泪光让台下观众屏住了呼吸。这个瞬间,不仅成就了戏曲界津津乐道的白素贞之泪,更让这位跨界演员的戏曲功底引发热议。当我们抛开影视明星的光环,曾黎在戏曲界的真实坐标,远比外界想象的更为深邃。

一、梨园深处的根基

11岁那年,曾黎以专业考试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清晨五点,当同龄人还在梦乡时,她已对着练功房的镜子开始耗山膀。青衣行当的程式化训练,将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刻进骨血。七年科班生涯,她完整传承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二十余出传统剧目,师从张逸娟等名家,深得梅派艺术精髓。

在戏曲界,曾黎的《白蛇传》至今仍是教学示范剧目。业内流传着一个细节:某次彩排时,她坚持要求将原本缩减的断桥一折恢复全本,为此与导演反复推敲三天。这种对传统的执着,令戏曲名家裴艳玲感叹:现在肯这样较真的年轻人不多了。

跨界影视后,她仍保持着戏曲人的作息。2021年拍摄间隙被拍到手执折扇练习云手,这段视频在戏曲爱好者中引发热议。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评价:她的身段里始终带着戏曲的韵,这是科班出身才有的烙印。

二、跨界舞台的文化摆渡

2019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曾黎与京剧名家王珮瑜合作的《游园惊梦》成为现象级演出。她将昆曲的水磨腔与影视表演的细腻感结合,在杜丽娘的闺怨中注入现代女性的觉醒意识。这场演出后,中国戏曲学院专门召开研讨会,探讨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可能。

在综艺《美好年华研习社》中,她创新性地将京剧老旦唱腔融入流行音乐。看似冒险的尝试,实则建立在对戏曲板式的深刻理解之上。音乐总监捞仔透露:她能用工尺谱解析流行旋律的节奏,这种跨界是基于严谨的传统根基。

这种创新引发过争议。某次改编《锁麟囊》后,有戏迷质疑糟蹋经典。曾黎在微博写下长文:传统不是供在神龛里的摆设,要让年轻人触摸到它的温度。这篇文章现已成为戏曲传播课的讨论文本。

三、衣钵相传的文化自觉

2022年,曾黎悄然资助了湖北老家的民间汉剧团。这不是简单的慈善行为,她定期参与剧团的艺术研讨,将学院派技法与草根班社的鲜活表演融合。剧团新编《花木兰》中对镜贴花黄的身段设计,正是出自她的建议。

在戏曲教育领域,她开创了沉浸式传承模式。带领中戏学生深入皖南目连戏发源地,白天学傩舞,夜晚围炉话戏。这种传承方式被写入《中国戏曲教育蓝皮书》,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陈珂评价:她找到了活态传承的密钥。

面对非遗保护课题,曾黎的观点颇具启发性:我们不仅要保护剧种,更要激活戏曲的当代叙事功能。在她推动下,多个地方剧种开始尝试用戏曲形式演绎现代题材,《乡村振兴变奏曲》等新编剧目应运而生。

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曾黎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文化自觉。她不是简单的守成者,亦非激进的革新派,而是以戏曲人的风骨搭建着沟通的桥梁。当人们争论戏曲该不该创新时,她的实践给出了更深刻的答案:真正的传承,在于让传统艺术获得持续生长的生命力。这种承古开新的探索,或许正是当代戏曲人最珍贵的文化担当。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