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弟子曾黎:探秘她鲜为人知的戏曲求学路

梨园弟子曾黎:探秘她鲜为人知的戏曲求学路

说起曾黎,人们总记得《聊斋》中美艳动人的梅三娘,或是《星汉灿烂》里端庄大气的阿母。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科班出身的演员,骨子里浸润着传统戏曲的深厚功底。她的眼波流转间,举手投足间,总带着戏曲旦角的独特韵味,这绝非偶然。

一、荆楚水乡的戏曲启蒙

在长江边长大的曾黎,幼年就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沙市工人文化宫每周的楚剧票友会,成了她最早的戏剧课堂。5岁那年,她穿着母亲改小的戏服,在社区联欢会上唱《女驸马》,稚嫩的唱腔里已透出惊人的表现力。当时在台下观看的湖北省戏曲学校老师,当即建议家长送她系统学习。

12岁考入武汉艺术学校时,曾黎主修的是汉剧青衣。每天清晨五点,她都要在练功房压腿、跑圆场,水袖功一练就是上百遍。这段经历不仅打磨出她优雅的形体控制力,更让她领悟到戏比天大的从艺态度。至今她仍保持着早起练嗓的习惯,这是梨园行当刻进骨子里的自律。

二、中戏课堂的跨界淬炼

1996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时,曾黎的戏曲功底让她在同学中格外亮眼。在常莉教授的表演课上,她能将《牡丹亭》的身段自然融入现代戏表演。排演毕业大戏《原野》时,她巧妙运用戏曲虚拟化表演手法,把金子这个角色的内心挣扎演绎得层次分明。

在中戏系统学习中,曾黎逐渐打通了传统戏曲与现代影视表演的经脉。她发现戏曲的程式化表演经过提炼转化,能赋予影视角色更强烈的戏剧张力。这种独特的表演理念,在她后来塑造的多个经典角色中都有鲜明体现。

三、融会贯通的表演密码

2016年拍摄《醉玲珑》时,曾黎特意重拾水袖功。剧中莲妃那段长达3分钟的无台词表演,她通过云手、卧鱼等戏曲身段,将人物内心的悲怆演绎得淋漓尽致。导演林玉芬在监视器前看得热泪盈眶,这段表演后来被北电编入教材。

在近期热播的《玉骨遥》中,观众发现曾黎的台词功底愈发精湛。这得益于她早年练就的戏曲念白功夫,每个字都像珍珠落玉盘般清脆悦耳。她常说:戏曲教会我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从长江之滨的楚韵悠悠,到中戏校园的兼容并蓄,曾黎用三十载光阴将戏曲基因融入表演血脉。在这个追求快餐式表演的时代,她始终保持着传统艺人的匠人精神。或许正是这份坚守,让她的每个角色都经得起镜头的特写,耐得住观众的品咂。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