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与昆曲:当古典青衣遇见当代荧幕

曾黎与昆曲:当古典青衣遇见当代荧幕

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的后台,曾黎正在对镜贴花黄。纤细的手指捏着水纱在额间缠绕,笔尖蘸着胭脂勾勒出柳叶吊梢眉,动作娴熟得仿佛做了千百遍。这位以《男才女貌》中颜如玉一角成名的演员,此刻正将自己一寸寸融入六百年前的《牡丹亭》世界。

一、水磨腔里的前世今生

2019年某期综艺节目录制现场,当曾黎穿着月白褶子、戴着点翠头面亮相时,现场观众几乎认不出这位荧幕女神。她的台步带着昆曲特有的裙裾微动的韵律,水袖翻飞间,杜丽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念白如珠玉落盘。

这份功底源自湖北戏曲学校的七年科班训练。每天清晨五点半,少女曾黎就站在练功房,对着斑驳的镜子练习云手、圆场。京剧老师发现,这个面容清丽的姑娘在昆曲唱腔上更有灵性,特意请来省昆剧院的老艺人传授《游园》《惊梦》选段。

如今的曾黎保持着每周三次的吊嗓习惯。在她北京的工作室里,总放着绣有兰花纹样的厚底鞋,化妆镜前摆着苏州老匠人制作的贴片。她说:每次勒头时的紧绷感,就像接通了与古代伶人的某种联系。

二、光影与霓裳的化学反应

在电视剧《星汉灿烂》拍摄期间,曾黎将昆曲元素融入越妃的仪态设计。剧中那个回眸时下颌微收、眼波流转的经典镜头,正是借鉴了杜丽娘游园时的三回头身段。道具组特意仿制了明代顾绣风格的披帛,在镜头前能呈现流水般的质感。

这种跨界并非简单的元素堆砌。曾黎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合作,将昆曲的虚拟化表演转化为影视剧的微表情系统。比如用欲语还休的眼神替代程式化的水袖动作,让古典美学获得新的表达载体。

某次路演活动中,她即兴表演了《玉簪记·琴挑》选段。摄像机捕捉到观众席里年轻女孩们发亮的眼睛——她们可能第一次发现,手机里的短视频配乐,竟能与四百年前的工尺谱产生共鸣。

三、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

曾黎工作室的文创产品陈列架上,青花瓷U盘与缂丝手机壳旁,摆着昆曲脸谱蓝牙音箱。这些设计出自她与90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将《桃花扇》的曲牌转化为现代电子乐,让00后观众通过节奏感知古典韵律。

在抖音平台,她发起的寻找杜丽娘话题累计播放量破亿。参与者上传自己诠释的古典造型,从汉服到旗袍,从工笔妆容到数字绘画,传统文化以裂变式传播焕发新生。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评价:这实现了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录。

今年中秋晚会,曾黎与虚拟偶像南韵同台演绎《长生殿》。全息投影技术将霓裳羽衣舞解构为粒子光效,当数字杨贵妃与真人李龟年隔空对唱时,弹幕沸腾: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酷!

谢幕时,曾黎总会行一个标准的万福礼。这个动作既属于荧幕明星曾黎,也属于那个在戏曲学校压腿练功的青衣学徒。戏服箱里静静躺着的云肩仍在散发沉香气味,就像传统文化,总能在新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呼吸方式。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