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从戏曲舞台到荧幕的转身,那些被时光珍藏的梨园旧梦
**曾黎:从戏曲舞台到荧幕的转身,那些被时光珍藏的梨园旧梦**
提起曾黎的名字,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她塑造的经典影视形象——《新聊斋志异》中妩媚神秘的“梅三娘”,《在远方》里干练果敢的“霍梅”,或是《星汉灿烂》中气场全开的“阿母”。然而,鲜少有人知道,这位荧幕上的“大青衣”,早年竟是科班出身的戏曲演员,梨园行的功底早已融入了她的骨血。那些藏在时光深处的戏曲唱段,不仅是她艺术生涯的起点,更成为她后来在影视作品中“眼波流转皆有戏”的根基。
---
**一、汉剧科班出身,十年磨一“角”**
曾黎与戏曲的缘分,始于家乡湖北荆州。11岁那年,她被湖北省戏曲学校汉剧科选中,专攻刀马旦。不同于京剧的恢弘大气,汉剧作为湖北地方戏,以细腻婉转的唱腔和灵动的身段见长。在戏校的七年里,她每天清晨五点起床练功,踢腿、下腰、走圆场、耍枪花……枯燥的基本功训练背后,是传统戏曲“童子功”的严苛要求。
科班期间,她主攻的汉剧经典剧目包括《穆桂英挂帅》《扈家庄》《虹桥赠珠》等。其中,《扈家庄》的扈三娘一角尤为考验功底——头戴翎子、身扎大靠,唱念做打样样吃重。曾黎曾回忆,为了在“趟马”动作中保持翎子纹丝不动,她曾绑着数斤重的沙袋反复练习。这些剧目虽未留下影像记录,却为她打下了扎实的舞台表现力。
---
**二、京剧舞台的短暂绽放**
1995年,曾黎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主攻青衣。此时的她,已从汉剧的“小清新”转向京剧的“大青衣”风范。在京剧舞台的两年里,她最常演的是程派名剧《锁麟囊》和梅派经典《霸王别姬》。
在《锁麟囊》“春秋亭”一折中,她饰演的薛湘灵需以程派幽咽婉转的唱腔,将富家千金的骄矜与悲悯层层递进;而《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则要求身段柔美与情绪爆发力并存,尤其是“舞剑”一场,既要展现剑舞的英气,又需传递诀别的凄怆。同学回忆,曾黎的虞姬“未开口已含泪,剑花一挽满堂静”,可惜当时少有舞台录像留存。
---
**三、戏曲基因在荧幕中的“复活”**
转行影视后,曾黎并未抛下戏曲功底,反而将其化入角色塑造。在《新聊斋志异·画皮》中,她饰演的“梅三娘”一袭红衣,眼尾微挑的妆容暗含戏曲旦角的神韵;《大唐荣耀》里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举手投足间的韵律感明显带有古典舞与戏曲身段的融合。导演李少红曾评价:“她的一个转身、一个眼神,总带着戏曲舞台的‘范儿’,这让她的古装角色格外有味道。”
近年来,她在综艺《最美中国戏》中重现京剧《梨花颂》选段,开腔瞬间惊艳四座。网友感叹:“原来‘阿母’的演技是从戏台子上长出来的!”
---
**四、梨园旧梦,终成荧幕星光**
如今回望,曾黎的戏曲生涯虽如惊鸿一瞥,却为她的艺术生命注入独特底色。那些未曾被镜头记录的唱腔与身段,早已化作她塑造角色时的“隐形武器”——无论是古装剧中的仪态万方,还是现代戏里的情绪张力,都能窥见梨园行的深厚滋养。
或许正如她自己所说:“戏曲教会我的不是‘演’,而是如何把魂放进角色里。”那些尘封在岁月里的汉剧唱词、京剧水袖,终在荧幕光影中,找到了另一种永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