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曾黎的青衣岁月:那些鲜为人知的梨园往事
【独家】曾黎的青衣岁月:那些鲜为人知的梨园往事
当镜头前的曾黎以《星汉灿烂》中最美阿母的形象惊艳观众时,鲜少有人知道,这位中戏96级明星班里公认的班花,在成为影视演员前,曾在戏曲舞台上浸淫过七载春秋。那些浓墨重彩的油彩下,藏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梨园往事?
一、荆楚小城走出的青衣新秀
1987年,11岁的曾黎站在荆州戏曲艺术学校的练功房里,对着水袖翻飞的师姐们看得出神。这个生长在湖北普通职工家庭的女孩,因为出挑的身段和清亮的嗓音被戏曲老师一眼相中。在父母学门手艺总归是好的朴素想法下,她懵懂地踏上了戏曲之路。
每天五点起床吊嗓,冬天把腿架在冰凉的铁栏杆上压腿,疼得直掉眼泪。曾黎回忆起学戏的日子,总会提起那段痛并快乐着的时光。作为京剧青衣行当的苗子,她不仅要练就唱念做打四功,更要掌握手眼身法步五法。当同龄女孩还在跳皮筋时,她已能完整演绎《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的经典唱段。
二、舞台上的绝代风华
在艺校的七年时光里,曾黎先后塑造了多个经典戏曲形象。据当年同窗回忆,她最拿手的是梅派经典《贵妃醉酒》。每当她踩着跷功款款而出,眼波流转间尽是杨玉环的雍容华贵,那段海岛冰轮初转腾的唱腔,能让台下观众忘记这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女。
1991年湖北省青少年戏曲汇演中,15岁的曾黎凭借《白蛇传·断桥》一折夺得银奖。剧评人至今记得那个白衣飘飘的白素贞:哀而不伤的眼神,水袖起落间带出的都是戏,完全看不出是少年演员。这段经历为她后来在《新聊斋志异》中饰演梅三娘时的戏曲化表演埋下伏笔。
三、从水袖到荧幕的华丽转身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个青衣好苗子会在戏曲道路上一路高歌时,19岁的曾黎做出了人生重大抉择——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这个决定曾让她的京剧老师扼腕叹息:这么正的青衣胚子,可惜了。
多年后接受采访时,曾黎坦言:离开舞台那天,我摸着穿了七年的彩鞋哭了整夜。但梨园经历赋予了她独特的艺术感知力。在《理发师》片场,陈逸飞导演惊讶于她一个眼神就能传递出千回百转的情绪;《在远方》中,她饰演的霍梅那种骨子里的端庄,正是青衣演员特有的气质沉淀。
四、戏魂不灭的跨界人生
如今,已成为影视界大青衣的曾黎,依然保持着戏曲人的习惯。她的化妆师透露,曾黎上妆前总会先对着镜子调整呼吸节奏,这是青衣演员开嗓前的准备动作;拍摄古装戏时,她整理水袖的动作依然带着戏曲程式化的美感。
去年某卫视中秋晚会上,曾黎与京剧名家王珮瑜合作的《梨花颂》引发热议。当她以现代装束唱起梨花开,春带雨时,戏迷们恍然惊觉:那个曾经在荆州戏校练功房里挥汗如雨的小女孩,从未真正离开过戏曲舞台。
【后记】
从荆楚小城的练功房到万众瞩目的影视片场,曾黎用三十年光阴完成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影视的对话。那些深藏在时光里的戏曲密码,早已化作她眼波流转间的万种风情。或许正如她自己所说:青衣的魂,早揉进了骨血里。这份独属于东方美学的传承,正在新一代演员身上绽放着别样光彩。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