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的戏曲岁月:七年苦练成就青衣之韵
**曾黎的戏曲岁月:七年苦练成就青衣之韵**
1996年的秋天,当中央戏剧学院迎来96明星班时,谁也没想到那个穿着素色布鞋、走路习惯性迈着台步的湖北姑娘,会成为这个明星班里最特别的存在。曾黎带着七年汉剧童子功叩开表演殿堂大门时,她可能也没想到,那些在练功房挥汗如雨的清晨,会在未来某天化作荧幕上的惊鸿一瞥。
**一、十一岁的命运转折**
1988年,湖北省京剧团招生处的木门槛被磨得发亮。刚满十一岁的曾黎攥着报名表,耳边回响着父亲的话:学戏要吃大苦,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彼时的小姑娘还不懂什么是青衣,却在看到招生简章上包吃住三个字时,笃定地填上了自己的名字。
在戏曲学校的日子远比想象中严苛。清晨五点,当同龄人还在被窝里酣睡,曾黎已经跟着师兄师姐在露水未干的院子里耗腿。三伏天裹着棉袄跑圆场,三九天赤脚踩在青石板上练云步,七年里磨破的厚底靴能装满三个竹筐。最苦的时候,她躲在宿舍用被子蒙头痛哭,却在第二天清晨准时出现在练功房——这段经历后来被她轻描淡写地说成童子功都是这么练出来的。
**二、戏台与镜头的交响**
1995年,当曾黎以优秀毕业生身份从戏曲学校毕业时,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原该进入剧团的她,在老师建议下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戏曲科班出身的优势在考场上展露无遗:水袖轻扬时自带韵律,念白吐字字正腔圆,连常莉老师都惊叹:这孩子眼睛里带着戏台的魂儿。
这种独特的戏曲基因,在她后来的表演中开出别样的花。《聊斋志异》里梅三娘回眸时的凄美决绝,藏着青衣的哀婉身段;《大唐荣耀》中贵妃拈指的动作,依稀可见兰花指的戏曲程式。就连在都市剧里泡茶的动作,她都会下意识地调整成戏曲把子功的起势。
**三、时光淬炼的表演哲学**
如今再谈七年学戏经历,曾黎总说那是命运的馈赠。当年在汉剧科班练就的四功五法,不仅塑造了她优越的形体表现力,更教会她台上一分钟的敬业精神。拍摄《星汉灿烂》时,她主动要求重拍十余条下跪镜头,只为找到最符合人物心境的戏曲式跪姿。
在流量至上的演艺圈,这个习惯提前三小时到剧组默戏的女演员,始终保持着戏曲人的仪式感。或许正如她自己所说:青衣讲究的是'端着的松弛',演戏又何尝不是?那些被汗水浸透的七年,早已化作她骨子里的从容气度。
当媒体追问学戏七年值不值时,曾黎抚过鬓角的动作依稀可见当年贴片子的痕迹:十八岁前的每个跟头,都教会我怎样稳稳站在人生的戏台上。这个回答,恰似她最爱的《贵妃醉酒》唱段——看似云淡风轻,内里尽是岁月沉淀的韵脚。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