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学什么戏曲更出彩?从青衣功底看她的跨界可能

**曾黎学什么戏曲更出彩?从青衣功底看她的跨界可能**

影视演员曾黎早年接受过专业戏曲训练,这在娱乐圈早已不是秘密。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位中戏96明星班毕业的大青衣,若真要重拾戏曲行当,哪些剧种更能展现她的独特气质?

**一、京剧:刻在骨子里的童子功**

曾黎11岁进入北京戏曲学院,主攻京剧青衣七年。梅派《贵妃醉酒》的水袖功夫、程派《锁麟囊》的唱腔把控,都是她童子功的见证。如今在综艺《美好年华研习社》中,她演绎《新贵妃醉酒》时,眼波流转间仍带着京剧程式化的神韵。

但京剧讲究千斤话白四两唱,曾黎清冷的音色若想突破,不妨尝试荀派花旦。《红娘》的娇俏、《金玉奴》的灵动,都能与她现代剧中的御姐形象形成反差魅力。

**二、昆曲:水磨腔里的文人风骨**

600年昆曲的雅致,与曾黎的书卷气堪称绝配。《牡丹亭》杜丽娘的游园惊梦需要演员用气若游丝的嗓音表现闺阁情思,这与她出演《聊斋》梅三娘时哀而不伤的表演异曲同工。若能拜师张继青,学习气声唱法,或许能再现《玉簪记》中陈妙常琴挑时的欲说还休。

**三、越剧:江南烟雨淬炼的声腔美学**

尹派小生的醇厚、袁派花旦的婉转,都是曾黎可以突破的方向。她在《在暴雪时分》展现的吴语软糯,恰与越剧四工腔的缠绵相契。试想其反串《梁祝》中的梁山伯,回十八段落的急板快唱,既能展现身段功底,又能发挥中音区优势。

**四、黄梅戏:泥土芬芳中的表演张力**

严凤英式的泼辣、韩再芬式的清新,这种草台班子淬炼出的生命力,恰是学院派演员欠缺的。曾黎若挑战《女驸马》中状元府的华彩唱段,既能保留京剧的咬字力道,又能融入黄梅戏的民间韵味,或许能碰撞出类似王珮瑜跨界的新火花。

戏曲大师裴艳玲曾说:好演员要像水,装什么瓶就是什么形。曾黎的难得之处,在于青衣功底赋予的戏曲程式记忆,与影视表演积累的生活化表达形成的化学反应。不论是重拾京剧的云手圆场,还是跨界昆曲的水磨细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或许正是戏曲破圈最需要的高级感呈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