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学戏二十载:这些冷门戏腔才是她的杀手锏

曾黎学戏二十载:这些冷门戏腔才是她的杀手锏

当《星汉灿烂》中阿母的冷厉眼神惊艳荧幕时,少有人知这位中戏校史第一美的戏曲功底正在暗中发力。曾黎在中央戏剧学院接受的七年科班训练,让她在青衣行当中练就了一身真功夫。但那些耳熟能详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背后,藏着她更令人叫绝的冷门绝活。

一、梨园深处的刀马旦基因

在京剧院的练功房里,曾黎的晨课总是从打出手开始。九节鞭在空中划出银弧,靠旗随着鹞子翻身猎猎作响,这个看似温婉的湖北姑娘,骨子里藏着刀马旦的飒爽。1995年她在《穆柯寨》中饰演穆桂英,三米长的翎子在她额间纹丝不动,靠旗甩动时犹如金翅大鹏展翼。

科班训练时最让同学咋舌的,是她能持续二十分钟的卧鱼身段。这个需要单腿跪地、腰部后折的经典动作,在《天女散花》中化作漫天飞花里的惊鸿一瞥。戏曲老师至今记得,曾黎为练这个动作磨破了七条彩裤。

二、昆曲雅韵中的闺门秘技

很少有人知道,曾黎能唱全本《牡丹亭》。在中戏的小剧场里,她扮杜丽娘唱袅晴丝,水袖轻扬间竟带出昆曲特有的橄榄腔。这种唱法要求气息如抽丝,尾音似橄榄核般两头尖中间圆,当代专业演员都鲜少掌握。

她在《游园惊梦》中创新的三笑表演,将昆曲的虚笑与影视的实笑完美融合。第一次抿嘴轻笑是闺秀的矜持,第二次掩袖而笑是少女的娇羞,第三次回眸浅笑则是穿越时空的怅惘,三个层次的笑让导演当场落泪。

三、黄梅戏里的野趣天成

武汉的码头文化给了曾黎别样的艺术基因。在排练《女驸马》时,她把黄梅戏的花腔与京剧的脑后音巧妙嫁接,创造出的新腔调让老艺人都拍案叫绝。那段谁料皇榜中状元的唱段,尾音带着江汉平原的泥土气息,却又透着皇城根下的贵气。

最令人称奇的是她在《打猪草》中的即兴表演。当道具背篓意外散架时,她顺势将错就错,用黄梅戏特有的帮腔形式与观众互动,把舞台事故变成神来之笔。这种临场应变的能力,正是二十年童子功淬炼出的艺术直觉。

当流量明星在绿幕前摆造型时,曾黎依然保持着每天练功的习惯。那些藏在影视角色背后的冷门戏腔,像暗夜明珠般闪烁着她对传统的坚守。下次当她眼波流转时,不妨细品其中是否带着程派青衣的云遮月韵味,或许能窥见一个京剧演员的初心与匠心。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